校企合作催生县域新质生产力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6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李海州

  岱山县已有6家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覆盖船舶修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据“竞舟新闻”5月10日报道)。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既顺应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为提振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方向。岱山的校企合作正是积极响应这一导向,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县域特色产业相结合,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县域经济发展往往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传统“等靠要”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突破口。岱山的6家企业聚焦船舶修造、新材料、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平台,有望突破这些发展瓶颈,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并非新鲜事物,然而“高校成果难转化、企业需求难满足”的供需矛盾却长期存在。高校虽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与人才资源,却常面临转化难题;企业有市场需求和实践经验,却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岱山的成功实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扮演了精准匹配的“红娘”角色,具体做法经验值得学习。

  其一,岱山县科技发展中心通过调研企业技术需求,定向对接高校科研团队,避免了校企“盲目相亲”。其二,政策设计注重实效。岱山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构建了“前段孵化+中端加速+后端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体系,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做法,显著提高了合作成功率。其三,创新人才联动机制。岱山推动企业高管担任高校“校外导师”,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形成“人才共育”闭环。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其基于新发展理念、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要使校企合作持续催生县域新质生产力,还需采取一系列举措。一要建立动态需求清单。政府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高校“揭榜挂帅”,确保研发与市场“零距离”。二要加强平台建设。支持更多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要强化政策支持。政府持续优化相关政策,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和高校参与合作。此外,还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本土创新人才,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县域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