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网上装更多的“充电宝”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22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定海工业园区储能配套线路工程的最后一基钢管塔顺利组立,这项储能项目的关键配套工程即将承担起定海工业园区连接储能电站与主电网的重任(据《舟山日报》10月14日报道)。这则看似普通的地方基建新闻,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定海工业园区的储能工程,清晰地展示了电网侧储能作为巨型“充电宝”的巨大潜力与战略价值。

“夜间充电、白天放电”,从电网运行规律来看,夜间用电需求处于低谷,此时电价较低,储能系统可趁机“蓄力”,避免能源浪费;白天用电负荷攀升,尤其在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用电集中时段,储能系统释放所储存电能,既能缓解电网供电压力,又能减少火电应急调峰的依赖,助力降低碳排放。

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储能是提升电网质量、助推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随着风电、光伏等间歇性新能源比重的不断提升,电网的稳定性面临挑战。储能电站如同一个巨型的“充电宝”,能将不稳定的绿电“驯服”为稳定输出,极大提升电网的调峰能力与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储能产业前景广阔,但要让更多“充电宝”安全、高效地接入电网,仍需多方努力。技术层面,应加大对储能电池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的研发投入,推动电池材料升级与智能控制系统优化,减少电池过热、系统故障等安全隐患。管理层面,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日常运维,都要明确安全标准,加强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定期开展隐患排查,避免因施工不规范、运维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储能技术的经济性仍是制约其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之一。应鼓励产学研合作,攻关关键材料、优化系统集成、探索新一代储能技术,持续降低单位成本,提升循环寿命和转换效率,让“充电宝”变得更经济、更耐用。

定海工业园区的储能工程,是电网“充电宝”建设的一个缩影。未来,要进一步挖掘储能模式价值、筑牢安全发展防线,让电网上的“充电宝”数量更多、效能更强,提升电网韧性,推动绿色能源革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