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农耕经济带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22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惟馨
连片稻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一米菜园”菜蔬吐绿、雏形初现,岱山高亭镇通过千亩农田流转与改造,为乡村振兴注入勃勃生机。今年以来,该镇锚定“兴村提质”核心目标,全力推进“农耕乡韵”发展支轴项目建设,以土地集约使用为核心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农田标准化整治、沿线景观节点打造、农房风貌提升及管线改造等系列工程,将碎片化的“小田”整合为优质、集中、连片的“大田”,激活乡村发展潜能(据《舟山日报》10月14日报道)。化零为整激活抛荒地、改造低产地,精致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农耕经济带,高亭经验值得推广。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保供,需要在全国“一盘棋”上下功夫。舟山同样应当因地制宜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以科技赋能提升粮食亩产,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贡献海岛力量。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稳产丰收。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甚至耕地抛荒现象。究其原因,海岛土地资源稀缺,具体到一家一户的承包地多为零星分散的“小田”。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收益相对偏低,若缺乏规模效益,成本将进一步上升,难免影响农民种植意愿。近年来,随着乡村致富机会增多,部分“巴掌地”更成为农户眼中的“鸡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高亭镇通过全面摸底、系统谋划,顺利完成1245.77亩土地流转工作,并将全域农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为粮油种植区、大棚蔬菜种植区、露天蔬菜种植区及农户房前屋后的“一米菜园”种植区。由此,原本闲散零星的耕地得以集约整合,并统一发包给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形成“沟相连、渠成网、田成方、路相通”的现代农业格局。此举不仅保障了粮食种植、促进了多种经营,更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田园风貌,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实践证明,看似不起眼的海岛农田,一经整合、充分利用,同样能够形成规模、创造效益。高亭经验如能推广开来,原本“小打小闹”的海岛农业就有望迈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农业科技,托起稳产丰收的坚实保障。精致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农耕经济带,正是舟山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的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