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公交车能否“音”下留情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2日 第 02 版 )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
点滴录|小小公交车在乘客刷卡后会发出不同的提示音,普通乘客是“嘀”的一声就通过了;60周岁以上享受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免费乘车的乘客,刷卡时则分别提示“优惠卡”和“爱心卡”。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不同声音”,让一些老人感到很不自在。有人提出:能否“音”下留情,不要公开透露这些“年轻老人”的年龄?
这样的诉求并非矫情。年龄属于个人隐私,已是一种共识,公共服务单位理应尊重。很多人虽年过60周岁,但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心态都仍“不服老”,他们仍希望以更年轻的形象出现,甚至精心打扮以显得年轻。可一上公交车,无情的提示音却将“年轻老人”“年长老人”统统打回了原形。为了这一两元的优惠,却要付出“暴露隐私”的代价,难怪大家会有意见。
那么,能否让老年人也能“嘀”的一声通过?有人或许会质疑:取消“不同声音”,万一年轻人冒用老年卡逃票怎么办?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但前者关乎服务体验,后者属于管理需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似乎更应该坚持“以乘客为中心”。事实上,仅凭提示音司机也很难精确判断是否冒用。比如有的人看着显老却未满60周岁,有些人年过60周岁看起来却显年轻,利用提示音真的能辨别出冒用行为吗?
究竟会有多少人为了省一点车费而冒用家中老人的公交卡?公交公司是否可以将“一元钱的诚信”交由乘客自律?若真要防范冒用,也未必非靠提示音不可。比如,可以在刷卡处设置面向司机的显示屏进行“无声监督”;还可以建立惩戒机制,取消失信人的优惠资格。这样一来,故意逃票的人想必会大大减少。
“音”下留情,也是一种对老年人友好的服务体现。希望公交公司能够关注并优化这一服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