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养大黄鱼游出产业新蓝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2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大黄鱼产业展示对接会在杭州举行。我市5家养殖企业、浙海大等水产科研团队,带着舟山野养大黄鱼与创新产品“游”进杭城(据《舟山日报》10月2日报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舟山大黄鱼凭借“野养”模式,实现了品质升华与价值提升,赢得消费者青睐,成功实现品牌破圈。

“野养”即生态野化养殖,是模拟野生大黄鱼生存环境的智慧实践,其核心在于“深远海、大围栏、低密度、近野生”。具体而言,是择址于深水急流的天然海域,采用大围栏为鱼群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低密度投放本土岱衢族优质鱼苗,最大限度还原野生环境,让大黄鱼在自然之力的锤炼下,养出紧实的肉质,接近野生的风味。

传统近海高密度网箱养殖的鱼品,常因运动不足、饵料单一而导致肉质松弛、风味衰减。而“野养”模式则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短板,更好地还原“最地道的本真鲜味”。当多数同类产品仍在价格层面内卷时,“野养”为舟山大黄鱼贴上了“生态”与“品质”的鲜明标签,使其从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有产品”到“好产品”的跨越,为品牌溢价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拥有卓越的产品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将“野养”这一生产标准,转化为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是舟山大黄鱼持续破圈的关键。首先,宣传要体系化、可视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野养”这个概念上,而要通过纪录片、VR体验、养殖基地直播等形式,将“深水急流”“低密度”“岱衢族鱼苗”这些抽象优势,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可信任的场景。让消费者仿佛亲眼看到大黄鱼在蔚蓝深海中搏击激流的生命力。其次,标准要权威化、可追溯。建议联合科研机构如浙海大,共同制定舟山野养大黄鱼的团体标准甚至地方标准,并建立从苗种、养殖、捕捞到销售的全链条溯源体系。扫一扫鱼身上的二维码,即可查阅其“成长日记”,这是建立品质信任最有效的途径。最后,沟通需情感化、共情化。将“野养”的故事与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渔家风土人情相结合,让品牌不仅代表一条鱼,更传递一种对自然敬畏、对品质坚守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野养大黄鱼的价值实现,还需拓展多元路径,形成“一条鱼带动一条链”的产业效应。一是延伸加工链,实施“梯度开发”策略,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和客群,推出不同品类的产品,实现“一鱼多用”。二是激活文旅链,打造“大黄鱼野化观光基地”,推出“海钓+品鱼”一日游等,实现“一鱼带一游”,将单一的美食消费延伸为深度的文化体验,让大黄鱼成为舟山旅游的一张流动名片。三是完善产业链,扩大“野养”规模,可探索“深远海养殖装备租赁”等模式,降低养殖户投入门槛,形成“科研+养殖+加工+文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

舟山大黄鱼的破圈之路,始于“野养”,但绝不止于“野养”。这是一项以品质为根、品牌为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坚守科学的“野养“模式,构建打动人心的品牌叙事,拓展多元价值路径,舟山大黄鱼才能真正从一款优质地域产品,蜕变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水产品牌,从而生动诠释“生态鱼、品质鱼、科技鱼、共富鱼”的丰富内涵,游出一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