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打造“小豆”IP形象家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六横分局推出以本地网红特产“五星土豆”为原型的“小豆”消费卫士IP形象,使政务宣传从“说教式”向“亲和式”转变,引发广泛关注。

在“小豆”成功破圈之后,笔者大胆设想,能否以此为契机,打造一个功能互补、角色鲜明的“IP形象家族”,如“民生小豆”“旅游小豆”“维权小豆”“食安小豆”“教育小豆”等,推动“政务+小豆IP”融合,用拟人化表达拉近政务传播与公众的距离,让单一形象的“微光”汇集成政务服务的“星河”。

六横“小豆”IP的成功有目共睹。从乡村咖啡生活周的创意亮相,到海岛土豆节的20余场文化活动,再到五星村以“豆豆”IP串联的农文旅融合业态,“小豆”已成为六横辨识度最高的文化符号之一。打造IP家族,是对成功经验的深化,核心在于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升级。

具体而言,家族化能形成“一核多翼”的传播效应:以“小豆”核心形象为基础,延伸出适配不同政务场景的子形象,既保持品牌认知的统一性,又精准触达市监、文旅等细分场景受众。IP家族还可成为六横产业联动的纽带,如“食安小豆”对接农产品溯源,“旅游小豆”串联文旅资源,形成“IP+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为乡村共富注入新动能。

当然,打造IP家族绝非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科学路径,稳扎稳打。首先,要试点先行,迭代孵化。切忌贪多求全,一次性推出全系列。建议在“小豆”获得良好反响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公众最关切、与民生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如“食安小豆”或“维权小豆”,作为第二个孵化对象。集中资源打造成功样板,积累运营经验后,再逐步扩展家族成员。

其次,要内容驱动,角色为实。新角色须基于实际业务需求和新政解读,避免“为角色而角色”。例如,结合“星级评定”活动推出“诚信小豆”,在“党员亮身份”时引入“先锋小豆”。让每个新成员都承载具体的功能使命,确保“IP出道即服务”。

再次,要机制保障,专业运营。基层力量有限,家族化运营需建立轻量高效的创作和审核机制。可探索与高校设计、新媒体专业合作,或吸纳社会创意力量,以“政府主导+社会共创”模式,保障内容产出专业可持续,避免IP价值被稀释。

最后,要搭建场景,加大传播。如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小豆”导办机器人;在文旅景点推出“小豆”主题研学路线,让IP家族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在维权场景宣传“维权小豆”,提供法律援助等。

展望之余,也需警惕潜藏风险。一要防止过度娱乐化,把握“卖萌”与“办事”的平衡,确保IP服务属性不偏离,不能沦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二要避免运营负担过重,量力而行,防止精力分散导致每个IP都运营不佳;三要杜绝重开发轻运营,建立长效维护机制,避免“一建了之”。

总而言之,从“小豆”到“小豆家族”,不仅是形象的扩容,更是政务服务理念的升级。只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平衡创意与实效,“小豆”IP家族必将成为六横一张兼具温度与活力的新名片,让政务服务更贴心,地方发展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