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

竹山情怀

王海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1日 第 02 版 )

海风猎猎,渔歌唱晚。一轮火红的夕阳,正沿着山脊线徐徐落下。站在山顶的小广场上,俯瞰四周,只见这碧波金涛环绕的一个个绿岛,犹如一块块碧玉撒落在万顷汪洋之中。

一百多年前,就在这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山头上,居然洒下了五千六百余人的热血。战场上,刀枪剑戟一片狼藉,血流成河;勇士们的尸身纵横交错,悲壮无比。当时战况的惨烈,几乎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腥风血雨,笼罩了小小的定海城,在我心里,鸦片战争中最壮烈的一场战斗竟发生在这个小小的山头上。

那天,英国人被震惊了,他们如同被剥离了灵魂的呆痴般注视着眼前勇如猛虎、强似蛟龙的清兵。他们机械地扣动着手中来复枪的扳机,看着一群又一群手持长枪、挥舞大刀的清军在他们的面前毫无惧色地倒下,前仆后继,直杀得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恐惧,一种亲吻死亡的气息将从此伴随他们一生一世,很多的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被噩梦所追随!

很多的勇士没有留下姓名,大家彼此都奋不顾身地为了一种激情和使命,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但人们还是记住了这样几个名字: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其间有勇冠三军的虎将,有经纶满腹的文儒。他们的壮举令凶残的敌人也为之崇敬。苍天为之哭泣,中华民族为之流泪,民族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勃发,从此被唤醒。

位于定海区晓峰岭隧道上的竹山战场因此而闻名,因此而被载入史册。当年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来到舟山,来到战场的遗址。他登高远望,只见千岛新城掩映在碧水蓝天,红花绿树之间,展现着现代化的风采,可是在苍茫的海天之间,却有一种排遣不开的情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约定。当谢导决定将那天的场景在银幕上重现时,多少舟山人心中充满感动,如七月午后的阳光般灿烂的兴奋和笑容在脸上盛开。也许,这是纪念死去的将士的最佳方式,让历史不再重演就必须记住历史,要记住历史就必须不断地重温历史。一代又一代的舟山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将会牢牢记住,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天。

如今的这个山头,已经找不到一丝一毫能够让人想起那天的惨烈的痕迹,但是人们似乎又不愿就这样将其忘记。于是,一座“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在这里兴起。山脚下,三根看起来残破而又长短不一的大理石柱子,让人平添一丝敬意,这是三位抗敌殉国的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的象征性纪念。柱子的周边是一个小小的广场,五颜六色的鲜花有序地拼凑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通道,拾级而上,来到“百将题碑”。这里有我国许多高级将领为公园、为舟山、为这段历史所亲笔题的辞。细细阅览,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刀光剑影之中,不觉中似乎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爬上翠竹婆娑、绿荫蔽日的山头,“傲骨亭”如一夫当关的勇士扼守山头,亭旁由方牧撰文的石碑巍然屹立。碑文古朴流畅,一气呵成,气贯长虹,大有与日月增辉,与瀚海夺势之气概,惊天地、泣鬼神。“傲骨亭”前面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高百余米的雕塑,三柄钢剑擎天而立,象征着以三总兵为代表的舟山军民的浩然正气与天同在,与地共存。在雕塑的两边,还各有三总兵的大理石雕像和青铜浮雕,气势磅礴,正气凛然。在亭后的半山腰上,一座仿炮台式的建筑盘踞横卧,一块木匾高悬檐下,上书“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里面陈列的各种文物,见证了曾经的那段历史岁月。再往后就是定海三总兵的纪念祠了,三座塑像和文物资料向我们展示了英雄不朽的一生。

公园的主题是相当明确的,但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公园似乎并没有刻意想要强调什么,并没有那种睚眦必报的情结。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人们的心态是审慎的、宽容的,国人的心哪!这似乎与目前我们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了。

竹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竹山,一片不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