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的一道光
——“红楼”小人物的生命觉知
余佳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7日 第 05 版 )
□余佳蓉
教室的日光灯永远亮得刺眼,蜷缩在课桌的方寸之间,面前堆叠的试卷如同不断攀高的危墙。窗外乔木的叶子黄了又绿,我却只能在分数与排名的迷宫里打转。直到那个晚上,我再次打开《红楼梦》这套书,一个名叫小红的丫环,像一束微光,照进我混沌的内心世界。
小红首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二十四回。那天晚上,宝玉从北静王府回来,口渴想喝茶,偏屋里一个丫头都不见,又嫌弃老婆子服侍,便自己去倒茶。此刻,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二爷看烫了手,等我倒罢。”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接了碗去。这个机敏的少女,让我心头一颤——在大观园层层叠叠的规矩与等级中,竟有人能如此精准地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那个周末,我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重读《红楼梦》。发现了更多关于小红的蛛丝马迹:她是荣国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原名林红玉,因避讳宝玉黛玉而改名。这个看似随意的细节,让我想起自己为了学业被迫放弃兴趣爱好的往事。当同屋的秋纹、碧痕还在为端茶递水的差事争风吃醋时,小红已懂得“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的真理。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觉知,突然击中了我的心脏。
当坠儿在滴翠亭议论手帕时,小红立即意识到隔墙有耳。这种对环境的清醒认知,恰如我在纠结选科时的突然顿悟:所谓的热门专业、方便就业学科,不过是又一座大观园的幻影。我开始用睡前半小时整理错题,就像小红整理宝玉房间的笔墨般细致,发现错误率最高的竟是自己最擅长的函数题。
第二十七回小红向凤姐回话的片段,则被我抄写在在错题本的扉页。这是一段逻辑严密的应答,我特意在后面加了一段批注——有红楼风骨。原来真正的表达能力,不在于堆砌华丽辞藻,而在于像小红那样,在合适的时机说出恰如其分的话。
那天,当听到有同学玩笑着说“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时,我悄悄在笔记本写下——玉在椟中求善价。这个被脂砚斋评为“眼空心大”的姑娘,用三次精准的“向上社交”,从怡红院粗使丫环一朝变成王熙凤的得力助手。她的生存智慧,让我这个现代高中生不由得心生赞叹:好个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积极向上的小丫头!
在学校里,我爱在就餐后绕道校园各处小径慢慢散步。树影婆娑间,仿佛能看见小红也站在树下欣赏花落花开。她不知道,两百年后,有位少女正从她身上汲取力量。我们在各自的时空里搭建独属于自己的精神阁楼:她用《西厢记》的精神对抗礼教,我用《单向度的人》的思维解构内卷;她在荼蘼花架下等待贾芸,我在文字的世界里守护自己的阵地。
那天晚上,我又翻开小说。小红说:“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窗外的月光流淌在书页上,我的内心倍感宁静。或许我们都无法逃脱时代的洪流,但至少可以像小红那样,专注当下,学会自渡,并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
这或许就是阅读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当我们与书中人隔着时空相望时,照见的都是自己灵魂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