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舟山之缘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7日 第 05 版 )
虞林 摄影
□李海州
2000年夏末,我怀揣着浙江海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温州永嘉的乡镇走向了舟山这样的群岛城市。那时的我未曾想过,这片蔚蓝的海域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之后扎根的土壤,甚至超越故乡,成为我生活最久的地方。如今,我已在这座城市生活25年,当然还将继续生活下去,见证了它的蓬勃发展,也融入了它的每一寸繁华。
初到舟山,扑面而来的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与永嘉山林的清新截然不同。日常学习之余,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从书本中探索这座城市。舟山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与海的故事。据考古发现,早在6000年前,这里便有了“海上河姆渡”的发祥,马岙等地发现的大量陶器、石器,见证了舟山古人类的活动痕迹,那是舟山海洋文明的源头,也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勇敢尝试。始皇帝遣徐福东渡途经舟山,开启了舟山对外交流的篇章,此后,舟山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海洋文明的光辉在舟山闪耀。公元738年,舟山设翁山县,从此告别 “蛮荒时代”……
怀着对这座城市的好奇,我很快就开启了实地探索之旅,“每周一山”“每季一岛”成了我大学生活的独特节奏。登上舟山的山峰,俯瞰着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色,海风拂面,带来大海的问候。记得登上本岛最高峰黄杨尖时,正值深秋。站在山顶,整个城区尽收眼底,远处是星罗棋布的岛屿点缀在碧蓝的海面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千岛之城”的含义。每一座岛屿各具风情。踏上普陀山,瞬间感觉宁静与庄严;东极列岛则充满了浪漫与诗意,澄澈的海水,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在花鸟岛,看日出日落,感受着大海的温柔与力量。大学四年,我走遍了舟山本岛的数十座山峰和周边的二十余个岛屿。
时光匆匆,大学生活转瞬即逝。2004年,大学毕业的我,获得了留校工作的机会,正式开启了在舟山的职业生涯。工作后的日子里,我开始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舟山从河姆渡文化的海上迁徙,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海上东夷”;从唐宋时期的“海上陶瓷之路”,到明朝时期的抗倭前线;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定海保卫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东海前哨,舟山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到了现代,舟山从一个偏远海岛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高地,海洋产业蓬勃兴起。尤其是在“八八战略”实施的20年里,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均GDP跃居全省首位,让每个舟山人都引以为傲。
此后,我在舟山买房、结婚、育儿,在舟山这片温暖的港湾里,筑起了自己的小窝,从此扎根舟山,成为了一名新舟山人。舟山本土已故书画家倪竹青先生曾赠我过一幅他的书法,上面题着“海纳百川”四个字,他说:“舟山自古就是开放之地,唐宋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更有‘海天佛国’之称。希望你也能像大海一样包容万象。”这幅字画至今仍收藏着。我常记此精神,结识了许多舟山本地人,他们热情好客,朴实善良。与他们的交往,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舟山的风土人情,我对舟山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定居舟山的25年间,我见证了它的发展。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结束了舟山本岛与大陆只能靠轮船连接的历史。通车那天,我和妻子特意开车从定海到宁波兜了一圈,只为体验这种前所未有的畅快。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舟山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站在新城商务区的高楼上,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写字楼和繁忙进出的万吨巨轮,舟山从偏安一隅的海岛小城,成长为面向太平洋的开放门户,而我也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这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从永嘉到舟山,从山到海。25年的光阴,把异乡变成了故乡,把过客变成了归人。舟山的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舟山的每一次变化,都让我为之欣喜。
此文主要纪念我来舟山25年,也期待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舟山续写缘分,见证它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