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岛行记

杨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4日 第 05 版 )

  □杨军

  舟山蚂蚁岛,在地图上是如蚂蚁般的一个黑点。

  五月下旬的一个多云天,我来到沈家门渔港的码头,等待开往蚂蚁岛的班船。海水浑浊而平静,泛着铁锈色的光。远处几艘渔船货船的黑影正缓慢地移动,像几个漂浮的标点符号。

  船来了,是艘蓝白相间的铁壳船,船身上“蚂蚁岛”三个红字很显目。登船的人不少,一半是回岛的岛民,背着鼓鼓囊囊的编织袋,还有近10人骑着电动车,皮肤被海风和岁月雕刻成古铜色。航船发动机轰鸣起来,海水在船尾翻起白色的泡沫,沈家门的高楼和大桥渐渐退成一道模糊的轮廓。远处的海岛一片雾气笼罩,其中有一艘艘货船停泊在海上补给或等待,貌似仙境。

  “你们是一起去看人民公社旧址的?”身旁一位老人开口。他很健谈,眼睛出奇地明亮。他咧嘴笑着说:“我姓陈,是舟山市委党校的一名退休老师,每年要带三四十个参观团哩。”

  海水由黄转蓝。约莫三十分钟后,一座形似蚂蚁的小岛浮现在海平面上。岛上绿意葱茏,几处红瓦屋顶在其间若隐若现。码头不大,却很干净。连着码头的新候船大厅外墙上用红漆写着“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一起展现着蚂蚁岛的新面貌。

  我们沿着蜿蜒的村道向上走,两旁是些新建的房屋,间或有些老屋还保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貌。偶尔能看见晾晒的渔网和贝壳饰品,显露出这里仍在延续的渔家生活。

  “到了。”陈老师在一排低矮的平房前停下。房子比想象中简陋许多,灰瓦白墙,木门上的绿漆已经剥落。门楣上挂着“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的牌子,旁边有个石碑刻着“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室内陈列着些照片和文件:1958年建社批文、集体劳动的场面、妇女们搓草绳的场景。进门一张长会议桌,桌上摆着一件旧物:一台黑白电视机。

  “那时候啊,岛民在老支书带领下白天出海打鱼,晚上点着油灯学习文件。”老教师的手指抚过墙面,那里挂着一张集体照,几十张年轻的面孔对着镜头微笑。

  走出旧址,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不远处新建的“人民公社食堂”飘来海鲜的香气,门口停着几辆旅游大巴。穿统一服装的导游正用喇叭讲解。

  午后,我独自爬上岛后的山坡。风吹树叶响,远处海天一色。山坡背阴处有几处荒废的梯田,石砌的田埂还在,地里却长满了杂草。一只蜥蜴从石缝中窜出,又迅速消失在草丛中。

  下山时路过村里的文化礼堂,液晶屏上播放着纪录宣传片。礼堂的舞台上,1952年出生的蚂蚁岛老党员高苏叶,“三八海塘”经历者,正在生动的讲述着亲身经历。她骄傲地说,“当年蚂蚁岛的妇女们真是顶起半边天,1300米长的海塘就被我们建成了。如今蚂蚁岛绿化覆盖率70%,再也不是以前的荒岛了……”

  返程的船上,我翻看手机里拍的照片。那些标语、旧物、黑白照片在屏幕上显得格外清晰,却也格外遥远。海水轻轻拍打着船身,夕阳把整个海面染成金色。沈家门的轮廓又渐渐清晰起来,高楼上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光。

  党校陈老师同船返回。告别时他说:“蚂蚁岛争取要建纪念馆了。”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望向远处的海平面,那里正有一艘巨大的集装箱船缓缓驶过。

  船靠岸时,码头的灯已经亮起。游客们匆匆奔向各自的归宿,没有人回头再看一眼海上的那个小点。我站在岸边,看着暮色中的蚂蚁岛渐渐隐入黑暗,突然想起旧址墙上那句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