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焕发活力

桃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2日 第 02 版 )

  点滴录 桃红

  6月14日,我市举行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海岛非遗嘉年华(据《舟山日报》6月15日报道)。茶艺表演、少儿武术等节目轮番上演,东海龙王、龟丞相、鱼蟹螺贝等海洋萌宠快闪表演惊艳亮相,舟山锣鼓、传统舞狮和舞狮机器狗同台共舞……非遗焕发活力,魅力无穷尽。

  当然,非遗不能仅仅是节日里的一场“秀”,而应该“活”在常态里、“活”在生活中。莲花灯非遗传承人江楠说得好,非遗只有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才能改变只能进博物馆的宿命。

  那么,不妨让非遗“活”在景区里。眼下各地虽然普遍重视非遗保护,但非遗传人大多年事已高。正如舟山锣鼓非遗传承人高如丰所言,他已年近九旬,其他表演者也都已年老。要动员年轻人学一门难以致富的手艺谈何容易?只有让非遗成为就业岗位、创收行业,才能后继有人。显然,景区正是搭建常态化展演舞台的理想场所。

  同时,还应该让非遗“活”在产品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竹编之类的行当或因技术进步、或因产品替代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即便技艺精湛也难觅市场。正因如此,这些承载文化沉淀的绝活就成了需要保护的非遗。探索“非遗+文旅”“传承+创新”模式,将非遗工坊与共富工坊相结合,让非遗作品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创产品,“老行当”便能焕发新生机。

  表演有观众,产品有市场,非遗就不难传承。构建起集“保护传承、展示展演、教学体验、生产旅游”于一体的非遗保护体系,非遗完全有望在文旅结合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共同富裕,并重新成为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的时尚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