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行人家

岸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08日 第 02 版 )

  □岸岛

  有朋友说,要在柳行古镇举行一个读书分享活动,我听说这几天正是金塘的李花盛开的时节,十分值得一看,便觉得两全其美也不错。

  定海到金塘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8时不到就出发了。我的朋友国南兄是金塘柳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定要陪我到他的老家去看看。9时半不到我们到了柳行,步行进入熙攘的街道。

  国南兄指点着说,这里还不是柳行古街,这些房子都是近几年才新建的。

  我也想起第一次来柳行的情景。几年前,也是李花盛开的时候。印象中,柳行有一条河,一条街,这条街就在河的边上。街是单面街,人称“半边街”,河的另一边是一个公园,面积很大,不高的山坡上,建有一座亭子,亭子后边还有“人字型”长廊。从亭子向四周眺望,大片的土地上栽种着密密麻麻的李子树,仿佛一支披着白色斗篷的庞大军旅。正前方就能看见柳行河的全貌,河岸边上栽种着许多柳树,柳枝细长、柔软,已长出新绿,在微风中轻拂。整齐的旧街在河的对岸静静伫立,参差的倒影像是画在河面上。这真是一幅唯美的乡村风景。

  转了几个弯来到了河边的老街,对,这里就是我记忆中的古街了。金井桥、金井庙、司马第、天佑堂等这些名字,对我来说,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如今来到现场,我一一去寻找它的对应点。

  柳行古街大都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白墙黛瓦,古色古香。每一幢房子前面大抵是木板的门面,卸下木排门,就是一家家店铺。这些店铺现在大都关了门或迁走了,基本成了民居。这些街面房的后边,一般带有较大的后房和院子,进入这些有年代感的房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厚的旧时光气息。脑筋活络的人发现了这老房子的价值,于是稍加修葺开起了民宿。如这家沁暖民宿,在当地已有些名气。房子分前后两屋,后屋为两层楼围屋,二楼有走廊和栏杆,中间带院子,青石板地面,颇具古典风情。

  再向前走,看到一座古老的石板桥,这就是本地人引以为豪的“金井桥”。金井桥建于清朝初年,已在柳行河上横跨了三百年。三座桥墩支撑着桥面,桥面平坦,两边各有几个石阶,中间用石条铺面,桥两边设有石条护栏。经过三百多年的岁月,如今古石桥依然坚实牢固。跨过桥去,在附近的河边公园,我们找到了与桥同名的金井庙。

  有人介绍说,金井庙是为纪念历史名人郭子仪而建的。对于这个说法,我开始颇为怀疑,郭子仪是唐朝的官员,而庙是清乾隆年间建的,隔了好几个朝代;再加上郭子仪的功绩主要是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敌入侵,与我们南方小岛似乎毫无关联。回家后,我查阅了《定海厅志》,里面居然收录着一篇《金井庙碑记》,清楚记载着金井庙供奉的尊神,正是汾阳王郭子仪。因他“计安社稷,功盖寰宇,勋业烂焉”“后人建祠祀之,所以食以劳定国之报也”。可见,郭子仪对唐朝安邦定国的功劳之大,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而各地不同朝代的人们祭祀他,既是对他功绩的赞颂;也是借他的恩荫,希望给社会带来安宁与太平。

  天佑堂位于柳行古街的中间,我们经过那里时,只见大门敞着,抬头望见屋脊的中间雕刻着“天佑堂”三字。有人打听天佑堂的来历,正好有位路过的本地人介绍说,这天佑堂是陈姓家族的民间祠堂,这户人家以前是做海上运输生意的,有一次那艘船不幸在海上出了事。为了祈祷上天保佑他的家人海上航行平安,特意建造了这座“天佑堂”。柳行古街以前的不少人家都是跑海运生意的,往往收益大,风险也大。

  天佑堂旁边,有一家酿酒的酒坊,也许以前路过这里,一定能闻到阵阵酒香,不过现在这家酒坊早已停业,只剩空房子了。透过一堵写着“酒坊”二字墙体的窗口,瞧见里面的墙面上画着一只只酒坛,大概提醒游客曾经的过往。不少游客站在墙边拍照,不过再也闻不到过去那种浓郁醉人的酒香了。

  兜兜转转,又看见一座大宅,门墙似乎不大,而挂在门楣上的匾额上赫然写着“司马第”几个遒劲的大字。据说,这司马第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是一位当过司马的徐姓官员留下来的,目前是定海乡村唯一遗存的官邸建筑。据说,如今司马第附近还住着不少徐姓人家。

  此时,活动主持人沈老师过来说,分享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只好匆匆惜别,期待以后有机会再来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