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山的大海 嵊山的味道

媛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08日 第 02 版 )

  □媛媛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是在夫家所在的嵊山。这座岛屿,宛如镶嵌在东海之上的明珠,那片浩瀚无垠的大海,以宽广胸怀滋养着岛上的老老少少,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与希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嵊山因海而生、依海而兴,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岛上居民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机遇。除了出海捕鱼,还有许多副业也蓬勃兴起。剖鳗鱼时,刀锋游走在滑腻的鱼身,将鱼肉与鱼骨分离;挖淡菜时,人们在礁石间小心翼翼地探寻着那些附着在岩壁上的美味;剥虾子、晒海带、晒鱼鲞、织渔网……这些场景构成了渔业鼎盛时期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每到这些时节,全岛的渔嫂们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寒冬里,刺骨的海水让她们的双手红肿开裂,即便戴着粗布手套,也难抵那刺骨寒意;盛夏时,毒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她们浑身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尽管艰辛,但我想,或许也是一种幸运,毕竟还有一片大海给予生存的依靠。

  那时通信手段匮乏,男人们一旦出海捕鱼便与家人失去联系。每一次起航,都是一次未知的冒险;每一次等待,都是无尽的牵挂。海的那头,男人们与风浪搏斗,只为有更多的鱼货;家的这头,女人们倚门而望,祈愿着亲人平安归来。那时,家家户户的门前窗前都会挂着几串蟹黄饼,它们圆圆的、橘红色的,在海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浓郁诱人的蟹香,随着风飘散在街巷之间。炒菜煮汤时切上几片蟹黄饼,便是难得的美味。只是这等美味,我们这一代人也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听闻,想像着那用红膏蟹的膏精心制作而成的独特风味。

  嵊山独特的阳光、海风与气候,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鱼鲞、鱼干。如今,我偶尔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嵊山鱼鲞、鱼干,无论是当作零食闲暇时享用,还是下酒就饭,都别有一番风味。嚼劲十足,鱼肉里渗透着阳光与海风的味道,丝丝入味、口齿留香,仿佛将大海的气息都含在了口中。 

  品尝过嵊山的海味,才真正懂得什么是原汁原味。在这里,一瓢水、一勺盐,就能烹饪出一道鲜美无比的海鲜佳肴。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复杂的加工处理,纯粹是自然环境与食物本身的完美结合,就如同嵊山的人、嵊山的海,质朴而纯粹。然而,这透骨新鲜的海味背后,是出海捕鱼人的艰辛付出,他们用汗水与勇气,从这片海中获取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新世纪的到来,外面世界的繁华与机遇吸引着嵊山的青壮年们。他们告别了父辈出海捕鱼的传统生活方式,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而留守在后头湾的年老体弱者,为了生活便利,也陆续搬离,前往更便捷的箱子岙。近半个世纪过去,后头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爬山虎肆意生长,沿着山坡、房屋、墙面,密密麻麻地攀爬着,将整个村庄覆盖在一片绿色之中,宛如被盖上了一块巨大的绿色毯子。曾经热闹的村落,如今变得满目翠绿、小径通幽,海天一色的美景与静谧的氛围交织,美地梦幻、美地令人心醉。这里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无人村、“绿野仙踪”,宛如童话中的仙境,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如今的嵊山,已然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在嵊山的海滩上,不再是为了生计奔波的老人和妇女们捡拾贝壳、挖掘螃蟹,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好奇与新鲜感的游客们。还有一群群身着比基尼的美女,在海边漫步、享受着日光浴,欢声笑语回荡在海天之间。

  站在海边眺望,此时的大海褪去了往日的汹涌,呈现出温柔、多情、浪漫的一面。海上帆影点点,鸥鸟展翅飞翔,海浪轻轻拍打着岩石,发出悦耳的声响。直到见到嵊山的大海,我才明白,原来海水本无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它能折射出天空的湛蓝、海草的翠绿,以及更多绚丽多彩的颜色,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第一次的嵊山之行,因行程匆匆,没能静下心来,更仔细地欣赏这片让我着迷的大海。但在回程的船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嵊山,我的心中已然充满了对下一次嵊山之旅的期待,期待着再次与这片海相遇,探寻它更多的魅力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