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烂尾厂”释放新产能

明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04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明德

  近日,浙江隆衢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基地在岱山县衢山镇中心渔港北侧开建,标志着衢山整治整合“低散乱”船企取得新成果。该公司由原衢海船厂、原衢山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原衢山机械船厂、原衢山镇开来船厂等4家船厂重组而成。项目总投资2.89亿元,一期投资约2.3亿元,建成后可同时修理70艘渔船,以及宽24米、长125米以下的所有类型船只,成为衢山规模最大的民营船企。盘活“烂尾厂”,释放新产能,如此腾笼换鸟可谓皆大欢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难免会有少数企业因故步自封、经营不善而被淘汰出局,乃至留下“烂尾厂”。若任其“烂尾”下去,不仅有碍观瞻,更会导致土地闲置、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地方整体的“亩均效益”。因此,盘活“烂尾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衢山原有10家渔用船舶修造企业,但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落后、安全管理能力较差、环保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在政府历年整治“低散乱”企业行动中被关停了一批。衢山镇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营资本,引导帮助有意向的“烂尾厂”重组为一家规模化、规范化的船舶修造企业,最终促成了新的船舶修造基地开工建设。这种“先破后立”的举措,不仅盘活整合了资源,为2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有效促进了船舶修造业规范有序发展,满足了当地渔船在“家门口”修理的迫切需求。

  可见,盘活“烂尾厂”具有多重综合效益,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尤其对于土地稀缺、岸线宝贵的海岛地区而言,更是一项承前启后、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各地都应摸清底数、动态掌握,及时通过招商引资、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烂尾厂”得以涅槃重生,让“撂荒”的工业用地迸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烂尾厂”成因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因资金不足陷于困境,有的厂家因产能落后难以为继,等等。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要切实把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民营企业的事当成分内事,深入开展入企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确因产能落后等原因不得不破产倒闭的,也应积极做好善后处置,妥善化解“烂尾”难题。

  盘活“烂尾厂”,释放新产能,既能实现业态的迭代升级,又能保障职工再就业,将“沉船”“病树”造成的社会阵痛降到最低。这无疑有利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促进现代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