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如梦

蒲斌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6日 第 05 版 )

  □蒲斌军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从忙碌和喧嚣间开始的。

  “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腊月除尘,除尘布新,为的是把一切厄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一年忙到头,难得利用年前的空当收拾下屋子。老屋的门楹房梁,密布了蛛网,网上晃动着飞蛾或甲壳虫的尸体;里间的床铺和灶台,积满了厚尘,风一吹还四处扬洒……孩子们负责擦洗凳子、桌椅、灶台,长辈们打理擦洗门楹、屋梁。个子不够,搬来方桌再架上板凳,底下人死死地紧握凳柱,上边的则像个杂技演员踏上板凳轻拂尘埃。遇到顽固的灰尘污垢,先用井水浸泡一会,再用刷子来回搓洗,最后用报纸或毛巾擦净。倘若实在没人帮衬,碰上个急性子比如我妈,就会采取如下的做法:直接将一桶水泼向门板,再用竹扫把象征性地抹几下,也算是过年掸过尘,图个心理安慰罢了。

  杀猪,是过年最血腥,也是最热闹的场面。离老街不远处有处屠宰场,平日里“冰骨丝冷”,见不得几个人影。只有临近春节有了生色。从家里赶去屠宰的牲口多了起来,候在屠宰场门口伸展脖子的也多了起来。我和哥哥,赶着大肥猪,来到屠宰场。半个小时后父亲提着几刀条肉和猪头,母亲则提着一桶“肚里货”红光满面地出来,另一只木桶还漾着冒着热气的猪血,这些都是新年祭祀的必需品,也是绝好的下酒菜。杀了猪,卖了好价钱,便可以为家里添置新物,比如一台期盼了一年的西湖牌黑白电视机。一家人围在一起,除夕便有了另一种光景——看春节联欢晚会。这过年的格局一下拔高不少。

  村口路边的爆米胖声也响了起来。“爆米胖勒”的吆喝声一响,村民们便纷纷围拢过来。各家的器物里盛满了年糕片、玉米、大米等,客气的人家,还会捎上了木柴。打炮人放了糖精,和原料拌均匀了放入黑铁罐,呼啦啦地转上几十圈,等气压表上的指针指到某个点位,在“打炮啦”的一声提醒警告后,孩子们“哗”地一下退开十来米。但听“嘭”的一声,众人便冲入白雾,去抢食溅落的美食。当然也可以直接到生产队里,灌上几壶大米,伴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响,看柴油机头吐出丝状的长胖,再按一定长度折好后放入备好的袋子,最后用细绳扎好以防受潮。这些米胖,除日常食用,更多的是和糖果混在一起,作为大年初一送给孩子们的拜岁礼包。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会挨家挨户拜年,又称“讨糖”。穿上母亲赶制的新衣,新衣里外都是深深的口袋,主要目的是为了多装些零食。清晨四五时,阴沉沉的天,一群孩子如小兽一般结队出发了。一户户地敲开门,高喊“拜岁啦”,主人早已将预备好的“汤水”一个劲地往孩子们的衣兜里塞。嘴巴甜一点的,“阿公好阿婆好”唤上几句,得到的美食自然就超多。有时也会遇到几个刁蛮的,年纪轻轻硬是让你喊他“阿公”,对此我是深恶痛绝的——为了自尊宁愿不受嗟来之物。于是头也不回地转到下一家。从蒲家一路拜到史家,直到将袋子也装得鼓鼓的,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交由父母分配。

  等尝过糖果,用过早餐,就到附近的祠堂拜祖先。对于孩子而言,祭拜仪式常暗含游戏的成分。在祠堂前学着长辈的模样,举三支香象征性地磕几个头,念“祖宗大人保佑阿拉身体好,学习好”之类的祷词,似乎有点非懂似懂。去祠堂更多的是凑热闹,活跃下过年的气氛。对于长辈而言,初一头等大事就是去坟头拜岁,俗称拜“坟头岁”,一则尽孝道表达晚辈的思念,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一个好年;二则是希望祖先有灵保佑晚辈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带上纸钱香烛贡品等物,还不忘将坟头的杂草、灌木割除,为几个月后的清明上坟扫清障碍。小时候,祖父祖母、父母健在,拜坟头岁自然也轮不到我,于是也便省去了这等复杂的礼数。

  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按民间的说法,阳气初生萌动之时,还相当脆弱,所以必须窝在家里,绝不可到处捣脚骨。待到正月初二,阳气有所生长,便可以走亲戚了。“娘舅大石头”,第一户人家肯定是舅家了。从展茅到小展,要翻过牛鼻岭,可以步行或者坐车,但坐车要候班头,即便等到了也未必能挤上去,所以步行成了最好的选择。一家人提着走亲的包头,一路走一路笑,约摸一个时辰可以到达舅家。糕点水果茶水早已备好,嗑嗑瓜子,唠唠家常,等饭菜上桌就可以开吃了。我是“外甥皇帝”,自然处处受到优待。这样一路走,一路吃,直到正月初七初八,鞭炮声才淡下来,四处游走的人们才闲下来。年味,才渐渐淡下来了。

  如此消停了一个礼拜,正月十五悄然而至。在农村,没有猜谜,鲜有灯会,甚至吃汤圆也省落了。只有村里几户讲究的人家,会在楼上挂几个灯笼,远看像几粒红枣,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

  如今,我居住的高楼,远比农村整洁,正月之前也无须花大力气除尘。电视早就被手机取代,连春晚都懒得瞄一眼。正月一早的拜年习俗也不知从何时起销声匿迹。比较热闹的还是正月十五,各大商场社区张灯结彩,财力雄厚的还会举行灯会表演。随着父母相继离世,初一拜坟头岁倒是成为我正月里的重头戏。至于走亲戚,似乎已可有可无,宁愿一家人去外地闲游,也不愿将时间耗在走走吃吃中。拜年的礼包也变成了钞票,压岁钱直接红包转账了……

  “生活就像一杯茶,不会总是清甜的,有时也会夹杂着一些苦涩。”我们大可不必抱怨“年味淡了”,大可不必怀疑“人情冷了”,年在,年味就不会消失。它只能变了内容或换了种形式罢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能在年味的变化中找到新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