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鲞不成年

鲁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6日 第 05 版 )

  □鲁迪

  住在海岛,年的气息,便是从家家户户挂在阳台、晒在院子的鱼鲞透露出来的。它们如旗帜般猎猎招展,呈现出一种热闹丰盈的欢喜。

  这个季节,对于那些被捕捉上来的鲜鱼,要将它们转化成鱼鲞,便用冬日烹饪大法,使用三种佐料:海风、阳光、时间。

  出海的日子,渔民会将捕上来的鱼剖洗后,放入海水中浸泡一会,挂于桅杆自然风干。此时,天干物燥,阳光内敛,海风劲吹。鱼肉水分被阳光慢慢烘干,在咸涩海风的阵阵吹送里渐渐缩紧。风干后的鱼鲞蒸熟后,味道咸香鲜嫩。这是被风和阳光轻吻过的风味,所有利用佐料加工的鱼鲞都算不上原汁原味。

  没有保鲜技术的时代,为了延长所捕海鱼的储存时间,渔民会将部分鲜鱼晒成鱼鲞。他们家里的瓦缸储满了层层叠叠的鱼鲞,随时可以取出来食用。农历大雪过后,很多洄游鱼类冬眠,出海的人越来越少。这些鱼鲞成了渔民窝在家里,不能出海的底气。大自然给了人类均衡的食粮,只要勤快就不至于过得窘迫。

  从秋冬到来年开春,晒鱼鲞的最佳季节,剖鱼人会根据不同的鱼选择不同的剖法。大鳗鱼肉质紧密厚实,皮面洁净,适用于背剖。剖割时从鱼背鳍下进刀,沿着脊骨的上面贯通腹腔一直切到头部,稍微用点力,鲞刀在头骨正中切开。剖开时鳗鱼淌红见血,去除内脏,用布在剖开的鱼腹部轻轻一抹后,在鱼头中间撑一小段竹片,整条鱼摊开成一个宽大的平面。鱼肉色粉嫩雪白,丰腴扎实,一看就是近洋鳗鱼,上等货色。

  劈鱿鱼鲞的时候,左手握紧鱼背,右手持刀,刀口向下,朝鱼腹腔中心向鱼尾方向把肉片割开,对称的两边肉片,呈现出张开翅膀的蝴蝶形状。鱿鱼身躯修长,肉质肥厚,有一副枪形般的完美体型。把鱿鱼平铺晾晒在竹笠上,先晒鱼背,后翻晒腹肉。鱼身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晒个两三天后,肉质紧缩,色光白亮,微微泛红。

  剖黄鱼不刮鱼鳞,从头后脑处下刀,沿着背脊一口气剖到尾部,鱼身片成两爿,鱼腹并不打开。然后用刀背把鱼一翻,剖开的鱼身形圆,像一把蒲扇,也像一本打开的书。晒鲞时先背朝上,把鱼表面的水分晒干后,再翻面晒。

  冬季阳光温和,不带一点暴戾,西北风会将鱼肉中的水分慢慢吹干。用一根绳线穿过鳗鱼头部,吊挂于通风干燥处自然晾干。这样的鳗鱼鲞肉质紧实,洁净有光泽,不易泛黄变质。新鲜肥硕的鱿鱼经过两三天的风吹日晒后,体质平薄,身形均匀,肉质透着微红。黄鱼鲞晒干后,灰白中带点淡黄色,故被称为“白鲞”。

  放眼望去,一些人家院子里的竹笠、晾晒网上晒满了鱼鲞,每日游走鱼鲞间成了必做的功课。为了均匀晾晒,他们隔一段时间就去翻动,让鱼鲞更好地接触阳光。经验告诉他们:时间过短还未晒透,时间过长则肉质太硬,口味不好。有时,晒过头的鱼鲞硬韧,如一块木柴,一拍,轻尘四起,抖落一些鱼鳞。掉在地上,碎如纸片。

  密密匝匝的鱼鲞,全身透着微光,或泛橘红,或泛银光,肉质饱满,纹理清晰,柔软而鲜肥。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呈现一种静默的姿态,似乎海浪声一呐喊,鱼鲞便会齐刷刷地游向大海。一个鲜活的生命以一种标本式的方式呈现,来自海洋的气势依然犹存,令萧瑟寂寥的冬日变得热烈浓郁起来。

  “鲞”谐音“香”,家里有鲞,光阴生色,日子生香。过年有鲞,充满了吉祥。阳光和海风捎来鱼鲞的鲜味,浓浓的气息弥漫在年味十足的大街小巷。

  游子远离故土,行囊里装着来自大海的食物,舌尖上久久回味着鱼鲞的咸香。这种滋味,让他们感觉,即便远隔千里,过年不能回家,他们的记忆深处,依然深藏着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