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古樟驿

赵利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02日 第 05 版 )

  □赵利平

  盐仓街道叉页河村的古樟林,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是我外婆家所在的村。这是我记忆开始开花的地方。我以为我再也不会来了。 

  外婆在我出生前就已离世,如今妈妈、舅舅、二姨妈也都不在了,外婆家变成了废墟,我记忆里的花朵也已凋零。然而在潜意识里,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回来。 

  有朋友告诉我叉页河村的古樟林现在叫古樟驿,是东海百里文廊的一个点,让我一起去看看。我的记忆之花一下子复活了。

  我第一次来到那古樟林时,只不过十岁左右。我记得很清楚,春风拂过我们兴奋的小脸,我们从位于洋岙公社胜利大队的学校出发,翻过茅岭,沿着现在虹桥水库边的山路,来到这里。我那时不明白老师为何要带我们到这里搞春游,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我才明白老师喜欢那古樟林。

  叉页河村的古樟林,是定海最大的古樟树群,共21棵,平均树龄222年、地径85公分,树高15米,平均冠幅21米。凝视着这被两百多年时间毒打的古樟林。它们云淡风轻,还是我童年时见过的样子。

  据说这古樟林和宋朝的舟山籍宰相余天锡有关。宋绍定三年(1230年),余天锡告老还乡,于虹桥剑锋山东麓建立虹桥书院,专门招收贫寒子弟。后来,因为这里有樟树群和中管庙,所以把这个地方作为学子的驿站。

  我从小就听妈妈说过这个故事。

  妈妈说有一个贫困书生路过此地,既渴又累,闭目傍树下。朦胧中发现不远处有162缸金子。书生想,若露天放,恐流失;若告诉别人,恐被抢;若自己拿了,于读书人是罪孽;于是就把这些金子埋了,种樟树作标记,继续前往求学。书生三年学业期满,归来发现该地新建三间茅棚,樟树也枝叶丰茂。当夜,土地神托梦与他,嘱他留守乡里,管好这些金子,教学子弟,用这些金子造福百姓。后来,书生照此办了,直至老死。当地百姓塑像供奉,庙周边又增种樟树表示纪念。因该地处彩岙中间,百姓称中管庙,供奉的书生称中管菩萨。

  妈妈要我好好读书,中管菩萨是我的榜样。 

  我从中管庙出来,与朋友们在简易餐厅汇合。我们取了十道菜,总共花费了170元。价格平均下来,比在单位食堂用自助餐还要便宜。 

  餐厅搭得比较简单,吃的人却很多,还时常翻桌。我问了几桌游客,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到这个地方做什么。他们告诉我,是从定海城里来的,就是到这里秋游一下,然后用个餐。这里的餐实在太便宜了,味道都是原生态的。 

  我们用完餐,走在绿色草坪的小径上。

  草坪上用铁架子挂着酱好的暗红色的肥鹅、肥鸭和猪肉;竹子编的扁篾上晒着鱼干、鳗干。风吹过来时,轻微的肉香和鱼香如一缕轻烟四处晃动。小径两边,村附近的群众摆了不少小摊,有卖蔬菜的,有卖橘子、文旦的,有卖薯片的,有卖瓜子、花生的。不少游客一边挑着新鲜的蔬菜,一边与摊主还着价。整个古樟驿一幅热气腾腾的景象。

  我们在古樟树下,与村书记见了面。书记一见我,便称我老师,说是给他们村上过课。我笑着说,刚才在餐厅门口见你抡着刀斩着黄牛肉,吆喝着卖肉,没想到是书记你。 

  书记告诉我们,古樟驿餐厅等都是村里集体经营的。自2024年5月开业以来,他每天凌晨四五时就出发前往定海城采购食材。古樟驿的工作人员都是村民。

  为了吸引游客,他把利润严格控制在15%。他说,如果这菜贵了,游客就少了。他要把古樟驿做出品牌来。

  我一下子想起了中管庙供奉的那个书生。只是他是书记,不是书生。但为民的文化精神却在这古樟驿传承下来了。

  我们在古樟树下,与书记聊着天。阳光从叶子间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好像碎金铺在草坪上。

  树存在,这里的人、事、景象,便也日夜存在。 

  所谓历史、所谓文化,便也这样产生、这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