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点

来其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08日 第 05 版 )

  摄影 傅兰兰

  □来其

  在岛屿战中,登陆点是有纪念意义的。

  当时代与时代交汇时,或许,某个地方会一直成为“登陆点”。

  岛屿战中的登陆点,是跨过茫茫大海后,如锐利的箭簇穿透敌人的甲胄。箭簇的箭头也可能是一个哨子,发出清利的哨声,称为“鸣镝”或者“哨箭”,宣示一种蜕变的来临。

  金塘,新丰村泊塘岙,有一处解放时的登陆点。“解放”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已经有了特定含义,谁都懂得它的意义。那时解放军的战略是逐岛争夺,扫除外围,最后会攻舟山本岛。因此舟山一些主要的大岛,应该都有那场战争中的登陆点,但目前我所看到的,只有金塘岛设立了登陆点的纪念牌、纪念碑还有雕塑,以及离登陆点不远的一座金塘解放史陈列馆,还有当年的壕沟、碉堡、弹坑等遗址。

  试想当年,三百多艘战船在茫茫雾雨中鼓起风帆,“嗖”地就冲向金塘岛,冲在最前面的突击船队如撕开铁幕般最先登陆,这登陆点就在那块如今立有战士雕塑的近岸礁石上,登陆时应该有战士激动的嘶喊声。隔着漫长的岁月,我仿佛仍能听到这嘶喊声如鸣镝般嘹亮。

  如今隔海相望,觉得对岸并不遥望,甚至看得清对岸的草林,几乎一步就能跨过去。可在当年,只凭着木帆船跨越,船队还是行驶七十五分钟才抵达岸滩。

  历史记载中,说那天雨下得很猛。登陆的战士,顶着雨往敌人的深处猛冲。前面天空还下着弹雨,那是穿山半岛、大榭岛和齿蟒岛上的七十二门炮在延伸射击,为战士们开路。激战场面在文字记载中满盘复活。

  于是,我给予金塘岛的关键词是:登陆点。

  这登陆点,当然不仅仅是那场战争中的登陆点,还包括后来——

  连接大陆的金塘大桥无疑也是一个登陆点,那是海岛迈向半岛的“登陆点”。据说曾有三对新人在大桥合龙前举行婚礼,他们牵手相偎在大桥上,头上是蓝天白云,脚下是滔滔潮水,身旁是高耸的塔吊,海风吹起新娘洁白的婚纱,海浪在摇曳……这让人想起泊塘岙那个陈列馆里的一张照片里,衣衫破旧的民工在海边帮助战士练习撑船,脸上也是洋溢着如大桥上新人一般真诚的笑容。不同年代,相似心境,无疑诠注出了“第二次解放”的登陆点意义。

  我们想去找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的金塘登陆点。那条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海底隧道,西起宁波市北仑区青峙化工码头西侧,东至舟山市金塘岛木岙区间水域。登陆点没能找到,隧道仍在海底盾构掘进中。但通过照片还是看到了如深海巨兽般的“定海号”盾构机。在纪录片《澎湃中国》中,被称为“大国重器”的它,亮相了10分钟。七十五年前的登陆是在海面上借助风帆和人力,而今,却是在海底,通过“深海巨兽”淡定自若地缓缓向前。思维的时空交错间,有一种人在两个年代穿越的感觉。

  历史需要登高瞭望,方能看清脉络。“登陆点”这个词,串连起了金塘岛七十多年历史。对于金塘来说,“登陆点”具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