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却输梅一段香

——小议宋韵较于唐风之长处

青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15日 第 05 版 )

  □青夏

  唐与宋的存在,之于华夏文明的天空,仿佛是日与月的交相辉映:一个热烈,一个清冷;一个刚劲,一个柔弱;一个奔逸,一个收敛。

  把唐风比作太阳,自然很好理解。“如日中天”,纵观中华历史,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朝代,可以如此妥帖地诠释这个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力强盛,文化繁盛。王维一首《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更是栩栩再现了当年八方来贺的盛况。唐文化,浓墨重彩、国色天香。凝望触摸盛唐这段历史,你会感觉是夺目的,滚烫的。

  除了晚唐的祸乱倾轧,整个唐朝的基调是积极、明快的。相比而言,宋在色彩上不免有些黯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国难家仇,使人常恨。然而两宋三百年间,一边长期浸淫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绵长国恨,一边却孕育出延续千载、生生不息的宋韵文化,被称为中国史上的文艺复兴。思想、制度、科技、艺术、建筑……各个领域百花齐放,宋代文明之丰盛,集大成者无出其右。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略是一把双刃剑,既造就了军事和外交上的颓弱,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崛起。这些文明之灿烂,也足以是冲破黑暗的一道光亮,从这角度来讲,如果说唐像是太阳散发出旺盛的热力,宋文明就像是月华照亮漫漫黑夜。

  唐文学的璀璨毋须多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是纵如李白号称诗仙,满有《将进酒》的豪迈和《望庐山瀑布》的气势,却少了对世道更深的参悟;杜甫面对风雨飘摇的乱世,虽然几多愁绪,却终究跳不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的自我观照。

  如果说宋韵里比唐风多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人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江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视野和方位吧。

  魏晋以来的佛、道之论,在唐朝得以滋长光大。然而佛道终究是出世的。痛恨于佛道之虚无,韩愈不顾生死上书上表,不惜触怒宪宗,多次受到贬谪。

  风起于青萍之末,韩愈一生未竟的追求,为何会在宋朝的土壤开花结果?我以为原因有以下:一者,思想的研究与参透需要时间去生长;二者,宋朝在忍让外族的间隙中加速发展了经济,从而也有了更宽厚的思想氛围;三者,宋朝统治理念从尚武到崇文,学术研究更加需要有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治理功能,而儒学无疑是经世致用的方法论。

  此时,宋通过“锁院”、“糊名”和“誊录”等制度,使得科考选官比隋唐更完善,风气也更清正。平民阶级有了更多机会为官为政,如范仲淹、吕蒙正都是出自寒门。如此既扩大了统治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士人的整体素质。

  宋代一大思想硕果是理学。然最有集中代表性的程朱理学在一部分人眼中,很被当作是封建纲常用来扼杀束缚人性的工具,理由是朱熹曾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虽然考证已经澄清明了朱子所谓人欲是指穷奢极欲,而并不是抹杀人性。可是即使是个人本能的人欲,也需要受到天理的约束。什么是天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舍生取义就是天理,贪生怕死就是人欲;在忠孝难两全的时候,舍小家为大家就是天理,儿女情长就是人欲。人欲,要在天理的框架之下才能显出端正。这是儒家精神在为仕中的应用,宋人将这种精神光大到极致:宋虽文弱,宋人的风骨却硬,文天祥狱中作《正气歌》后从容赴死,陆秀夫带着小皇帝悲壮投海,无不令人唏嘘。

  ……

  行走在历史长廊,五千年文明如繁星闪烁。若问唐日宋月哪个更灿烂?忽想起一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虽没有雪那样白得透彻,却自有幽香作风骨,留得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