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院还需“一个好汉三个帮”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21日 第 05 版 )

海客谈|月湖

今年,我市强化市县两级联动,启动60家企业研究院培育建设,聚焦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揭榜挂帅行动。万邦重工、黎明智造、原邦材料、大洋世家等一批企业纷纷入选。计划到2027年,全市企业研究院将在100家以上(据《舟山日报》10月16日报道)。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企业研究院正在焕发生机活力,但要将其打造成科技创新强引擎,还需“一个好汉三个帮”。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建设企业研究院的主力。事实上,一些重点骨干企业早已设立研发部门,长期通过持续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正是尝到了创新驱动的甜头,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企业研究院建设中。例如,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于今年3月成立后,提供了3600平方米的室内研究场地以及2000平方米的室外实验场地,供研究团队“大展拳脚”,实现了从“有心无力”到“有心有钱有人有力”的转变。

当然,建好建强企业研究院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只有内生动力与外部推力共同作用,企业研究院才能乘势而上。我市规模化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正是得益于公共服务在政策支持、资金奖补、人才引进和科技帮扶等方面的有力支撑,企业研究院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型,形成规模。要继续推动企业研究院不断生成新质生产力,仍需要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持续赋能。

企业研究院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虽具备深耕产业的优势,但也常面临研发能力不足的困境,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市实施“产才双进”行动,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选聘技术能手担任高校“产业教授”,通过校地企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转化,取得了理想成效。只有深化产学研融合,让每一家企业研究院都有“科技靠山”,才能在合作双赢中迸发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火花。

尽管“各为其主”的企业研究院拥有各自的科研项目和知识产权,但从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创新发展的角度看,若各自为战,难免造成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我市鼓励企业研究院牵头承接市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最高补助达500万元,旨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研究院需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而政府部门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正是帮扶企业研究院的关键之举。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创新引擎,企业研究院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统筹产业、科技、人才政策,全力支持企业研究院做大做强,这正体现了“帮企业就是促发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