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秋天
冯惠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7日 第 05 版 )
朋友说秋天来了,我总是不太当回事,天气还是那么热。
当然,有人通过《易经》等,给这种反差以深刻的解释。变化总是在一种连续性中,隐含地发生,不断积累,逐渐显现。正所谓“冬至一阳生”,这是“复”卦,在寒冷的阴气中,阳气已经开始生长,告诉人们事物不断变化,虽然现在寒冷,但很快就是温暖的春天了,也警示人们,物极必反,不要走极端,要人们在不好的环境,要刚健忍耐自信乐观,在好的环境,要谦虚谨慎不狂不燥。
事情为啥总要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呢?也许是人们在相对的情境中更深刻地认识事物,体验生活并获得深刻的感悟。秋天也是这样,在人们还没有感觉到的时候,有人告诉你,秋悄悄地来了,等待一下就会感受到天高气爽。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就会放松一些,有些地方还会根据习俗,吃点西瓜解解暑。
生活在城市之后,早出上班,傍晚下班,对秋没多深的感觉,或许本来这也不是城市里人的节气,而是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的,在农村中种地为生的人们,得到这个消息,不能不为所动,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需要做很多准备。我儿时生活在中国几乎最北的农村,对于节气体验更深,父亲和母亲们总是挂在嘴边,到了什么节气该做什么了。秋天其实是漫长的季节,把秋之理解为草木零落、万物萧索或者秋高气爽,有些失之于简单了,本来秋就是从夏中生长出来,走向冬季,有夏的热烈也有冬的寒冷,有着丰富的变化性,只是当人们把炎热的特性给了夏天之后,秋就只剩下拥有不冷不热的金秋和秋风萧瑟的深秋了。
家乡的秋天极具丰富性,他们把秋分成许多段,根据就是收获的作物,这也深深体现秋收的特性。如有瓜秋,正是甜瓜西瓜收获之时,也是令人向往的,毕竟都是难得的美味的果子,尤其在家乡,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并没有丰富的水果。在瓜田里看瓜吃瓜,看落日,听蛙鸣,都是极其美好的。只是现代通过大棚种植,物流很方便,瓜也一年四季都有了,而家乡已经不种西瓜,瓜秋也就没人说了。同样还有麦秋,差不多是阳历8月开始收割小麦,那时每家都种,家里的细粮,都靠这几亩麦子。割麦子比较辛苦,因为天热出一身汗,加上麦芒的扎,形成了许多细小的伤口,有些痛,不过劳累一天,回家时的轻松感觉也让人记忆深刻。麦场上打麦也是热闹的场景,很多人协同,形成以打麦机为中心的链条,一边是麦穗垛,一边是麦秆垛。重要的是打下来的麦子,经过迎风扬起后,成了麦堆,躺在上面分外舒服,我曾躺在麦堆上边,看天上的流云,想入非非。麦秆垛也是我们游戏场,打洞其中,甚至睡着了。还有黄豆、土豆、谷子等杂粮,种得也不多,好像称之为“小秋”,已经记不清了,这时已经没那么热了,最后是收主要作物玉米,叫“大秋”,早上已经能看见霜,有时还会下雨夹雪,因此更加辛苦。
收完秋后,人们可以放松一下,因为已经很冷了,只做些善后的工作,要不了多久,就大雪冰封大地,这段时间叫作“老秋”。这就是家乡的秋天,层次多样,内容丰富。有收获的辛苦,也有收获的喜悦,都并入到漫长的冬藏,在记忆中成为家乡的一部分。
虽然我更多地说着春天,但更怀念家乡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