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荒废建筑区域唤醒城市“沉睡”资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7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沈家门渔港文化体验中心建设工程通过评审,计划将原普陀青少年宫荒废建筑进行拆除后,重建打造集文化展示、观光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据《舟山日报》10月9日报道)。这一举措,正是盘活荒废建筑区域进行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建筑因功能迭代、规划调整等原因被闲置,它们如同城市的“沉睡”资产,既占用土地资源,又影响区域风貌,而通过科学规划与改造,这些荒废建筑区域能重新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成为承载文化、服务民生的新载体。

对于舟山这样一座海洋城市而言,土地资源稀缺,文化底蕴独特,盘活荒废建筑区域具有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从土地资源方面看,舟山群岛可用建设用地紧张,向存量要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其任由位于黄金地段的旧建筑荒废破败,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如通过改造更新,使其重焕生机,更高效服务公众。

从文化特色层面看,舟山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沈家门渔港更是其中的重要符号。许多老旧建筑虽功能衰退,却见证了渔港的发展历程,蕴含着独特的城市记忆。盘活这些建筑,将其改造为渔港文化体验中心,是抵御“千城一面”同质化开发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强化城市的文化辨识度。

盘活荒废建筑区域,关键是在尊重城市肌理、兼顾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首先,要做好“精准把脉”,改造方案必须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区域发展和市民需求相匹配。如原普陀青少年宫位于沈家门渔港周边,具备承载文化体验功能的区位优势,将其改造为渔港文化体验中心,既符合区域发展需求,也能最大化利用建筑价值。

其次,要植入“文化融合”。建筑是躯壳,文化是灵魂。在盘活过程中,必须将地域文化基因深度植入建筑的生命线。如沈家门渔港文化体验中心不仅要有渔港文化展厅这样的显性载体,更应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互动体验乃至后续运营中,全方位、沉浸式地展现海洋文化特色,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可感知、可对话的文化符号。

再次,要注重“功能融合”,避免因单一功能改造导致新的闲置。沈家门渔港文化体验中心集“文化展示、观光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让建筑同时承载多种功能,满足市民休闲、游客体验、科普学习等不同需求,有助于提升建筑的使用频率和活力。

最后,可探索“多方参与”。要确保盘活后的建筑区域长久保持生机,必须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机制。除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项目外,可适当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开发、委托运营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荒废建筑的改造和运营,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借助社会资本的创新理念,为建筑注入更多活力。

在盘活荒废建筑区域的过程中,也需保持清醒,避免陷入“为改而改”的误区。一要警惕“形式大于内容”,避免投入巨资改造硬件后,内部展陈与活动却空洞乏味,导致场馆门庭冷落。二要警惕“千篇一律同质化”,若改造时照搬统一模式,缺乏对地方特色的挖掘,会使建筑失去辨识度,难以融入城市整体风貌。三要警惕“过度商业化”,部分项目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引入商业业态,可能忽视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等功能,与城市更新的初衷背道而驰。

盘活荒废建筑区域,是城市更新的“微创手”,更是唤醒城市“沉睡”资产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精准的功能再造、深刻的文化融合与可持续的运营智慧,才能让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重获新生”,成为承载城市记忆、服务市民生活、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