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等求职”到“主动揽才”,从“文凭导向”到“技能为王”,从“单点帮扶”到“生态共建”——

高校毕业生择业,如何抓住新风向?

记者 何菁 通讯员 孔莉芬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2日 第 01 版 )

近日,定海区的一场招聘会走进江西职业技术大学,辖区17家重点企业推出76个优质岗位,涵盖机械制造、船舶工程、电子信息等定海重点产业领域。这场招聘会,吸引了该校及周边院校千余名学生踊跃参与。

当前正值毕业季。从一场场招聘会不难看出,随着产业升级与政策创新双轮驱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悄然发生深刻变革:从“坐等求职”到“主动揽才”,从“文凭导向”到“技能为王”,从“单点帮扶”到“生态共建”……

技能赋能,从“文凭敲门”到“能力立足”

“以前靠文凭‘先就业后培训’,现在没真本事,连面试机会都难争取。”这是当下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共同感受。在舟山,“技能赋能”已成为助力就业的关键抓手。

今年,舟山技师学院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范围广,高度契合舟山制造业发展需求,当前市场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因此,首次面向社会开展了全日制大学生技师班的招生工作,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计划招生30人。

该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零件加工、机电产品及自动化生产线相关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毕业后可择优进入浙江黎明智造、浙江华业、浙江炜驰、浙江金达等本地优质制造类企业,从事机电类产品生产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修、生产技术主管等技术岗位。“通过培育新技能,让他们在求职的赛道上更具竞争力。”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汪凯表示,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如果选对了方向,职校生的求职路也很宽阔。

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技能赋能,将为毕业生拓宽求职路。今年,我市启动了“大学生技能精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针对本市户籍(或持有居住证)的毕业年度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其他城镇登记失业青年,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提供了涵盖各类职业最新动态及实操技能的培训;浙江海洋大学也为学生开设了电工、工业废水处理工等工种的职业培训班,共开设5个班次,通过这项培训共有202名学生取得了相应证书。

“选对方向,职校生也能在舟山站稳脚跟。”职校毕业生蔡鸣的经历,印证了“技能改变命运”的时代趋势。

2020年,蔡鸣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到浙江鼎盛石化有限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钳工。这些年,蔡鸣扎根一线踏实肯干,成为了钳工班长,他先后带领成员全力完成多项“急难”任务,荣获浙江工匠、浙江青年工匠、舟山市最美工匠、舟山首席工人等荣誉称号,还有幸被选为第19届亚运会的火炬传递手。

双向发力,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

“远远超过预期。”走进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的这场招聘会,令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印象深刻。“我们推出的岗位与学生匹配度很高,共收到了170多份简历,从招聘会开始到结束,前来咨询、投递简历的学生基本没有断过。”

“过去是大学生到处投简历找工作,现在是好岗位主动‘找’到大学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舟山就业市场的深刻转变。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舟山围绕国家赋予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战略定位,深入实施“985”行动,将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深度绑定,为毕业生就业搭建起广阔舞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归集重点产业岗位需求2.9万个,仅“三基地两中心”单位的基础人才需求就突破5100人。

“走出去”与“请进来”,方能让引才触角延伸得更远。今年,我市启动的“重点产业人才百校巡回招引行动”,针对石化新材料、船舶海工、海洋生物等特色产业需求,定制多条招聘专线,以“小团组+高频次+云端协同”的组合方式,赴外精准引才。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1640余家次企业开展招聘活动39场,与64所高校达成常态化合作。

我市还建立了重点企业岗位需求动态数据库,通过深度对接“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对绿色石化、海洋通信、高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链的人才缺口进行智能分析研判,精准匹配岗位与人才,实现了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的跨越。

为进一步提升引才精准度,我市还创新打造“全球引才渠道图”和“大宗商品特色产业人才图谱”,系统梳理产业趋势、企业需求、人才供给与配置路径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举措整合了多家高校、猎头、科研机构资源,让人才与产业的匹配不再局限于地域,实现了多维匹配和岗位信息全域共享,成功入选浙江省人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试点。

协同共建,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如何在实践中提升青年求职竞争力,帮助青年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9月13日,舟山市首期“创就蔚蓝”求职能力实训学员班如期举行。几十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齐聚一堂,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实用技能开展强化训练。并在同一天配套专场招聘会,让青年学员们“学练结合”,在实战中提升求职成功率,形成“就业引导+技能提升+实战求职”的青年就业服务闭环。“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前求职中遇到的难题,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参加培训的朱同学分享道。

今年以来,市人社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核心需求,以“精准帮扶+多元赋能”双轮驱动,打出“政策赋能、技能提升、路径拓展、家校联动”组合拳,全力推动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好就业、稳就业。截至8月,全市已为1298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帮扶3341人次,成功助力807人进入职场。

我市创新实施的“港湾计划”中,为舟籍学子和在舟学子打造专属“人才码专区”,集成就业帮扶、优质企业推介等20多项服务,实行“一人一档”精准结对。目前,系统已结对舟籍学子2.4万名,舟籍学子回舟率提升至35%以上,回流态势日益明显。

“政府优化就业环境,我支持孩子回舟山发展!”普陀区“海燕归巢·情暖港湾”家长专场宣讲会上,通过家庭纽带传递就业政策。一个个贴心的政策举措,让李女士感到格外踏实,她的心声也是诸多家长的心声。

采访中,一些企业HR的建议更具实操性:对于企业来说,更为看重大学生的“岗位适配性”与“成长潜力”。简历无须追求“面面俱到”,应突出与岗位相关的实践经历。面试时,避免空谈“职业理想”,多结合企业业务谈想法,比如对船舶制造企业,可聊聊对绿色船舶技术的关注,展现对行业的了解。同时,保持“空杯心态”,企业愿意培养应届生,但更青睐能快速适应、主动学习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