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驿站里的“大民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阿蒲

近日,嵊泗渔港泊稳升级改造工程中的“船员驿站”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全省首个建在重大水工项目上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据《舟山日报》9月19日报道)该驿站通过“工程+服务”双轮驱动,为长期驻港船员打造了温馨的“陆上家园”。船长周良军感慨:“以前托人带东西总怕丢,现在驿站代收快递,方便多了。有纠纷直接到调解室沟通,干活更踏实。”

针对施工周期长、船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嵊泗海事处创新工作方法,将驿站嵌入项目部,融合服务与建设,切实解决船员“休息难、办事难、维权难”等问题。服务内容也从基本生活延伸至海上安全宣传、业务培训、法律援助及心理支持。类似探索也在舟山多地进行。马迹山港区驿站划分出党建学习、休闲娱乐、生活保障和应急救援四大功能区,并通过设立流动党组织、引入“枫桥经验”,精准对接船员需求。六横和岱山则分别推出针对客船船员和国际海员的特色驿站,后者更成为展示海洋文化的“国际窗口”。

船员驿站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民生服务样本。这方面,市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今年7月,湖州启用暖“新”驿家,为网约车女司机、船娘、卡嫂等提供子女托管、技能提升、婚恋交友等多元服务。又如长江海事局推出七大举措,建设一批水上服务驿站,推动水陆服务同质化。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推动“驿站+”模式多元化,增加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功能;扩大服务对象至渔民、货运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引入智慧医疗等信息技术,提供更及时的健康保障;加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建立长效运营机制,让驿站成为可持续的民生工程。

驿站虽小,却体现了从工程建设到“工程+服务”并重、从物资保障到全面关怀的理念转变,折射出社会治理的进步与温度。随着“驿站+”模式不断推广,更多奔波劳碌的人们,将在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