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蓝色国土,浙海大播下首批20颗“种子”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1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浙江海洋大学新城校区迎来了首批20名博士研究生正式报到(据“竞舟新闻”9月13日报道)。这20位学子犹如20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蓝色国土上。这标志着浙海大正式构建起本、硕、博的完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更是对国家海洋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
浙海大成功开启博士培养新征程,是学校近些年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其综合实力提升的有力体现。去年10月,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因此,这20颗“种子”的播下,本身就是浙海大办学实力获得认可的标志,是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有力证明。
从浙海大的博士培养体系来看,学校与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相连。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三个首批博士点,精准对应了“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领域。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我国亟须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而学校的博士培养精准对接这一需求。
同时,培养体系紧密贴合地方产业发展,面向舟山乃至浙江的现代渔业、大型船舶海工工业、“一条鱼”产业链等特色产业,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如博士生杨致旭致力于梭子蟹健康养殖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科研与地方渔业需求紧密结合的例证。这种“按需培养”的模式,既避免了科研与实际脱节,又能为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输送无缝对接的高层次人才,让博士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引擎。
博士培养将为海洋经济赋能,成为激活蓝色动能的关键一环。这20名博士生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海洋科研的生力军,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化、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等领域的研究,有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博士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可通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途径,直接服务于地方企业,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纵观全局,浙海大首批博士生的到来,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未来,随着学校博士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培养更多海洋领域的拔尖人才,为深耕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大力量,让蓝色希望在祖国的万里海疆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