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代际的接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阿蒲

9月,舟山的校园悄然浸润在温暖而深远的氛围中。从教34年的郭英老师收到大学生寄来的感恩贺卡,而“00后”教师李哲浩站在讲台上,巧妙运用网络语言和AI概念,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这些片段看似无关,却共同勾勒出舟山教育中代际接力的生动画面。

教育,本质上是关乎人的事业,教师则是其中最关键的行动者。从郭英这样躬耕30余载的资深教师,到刚刚执起教鞭的李哲浩这样的年轻一代,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诠释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郭英凭借跨海而来的经验,以激励与框架思维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难关;李哲浩则借助与“10后”学生更近的距离,构建起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课堂新氛围。他们分别象征着教育的沉淀与创新、深度与广度。

海岛教育既需要一份扎根土地的坚守,也呼唤面向未来的眼光。正如市领导在教师节慰问中所强调的“建设教育强市是顺应群众期盼、推进海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这就意味着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靠个人奉献,更需制度性支撑与系统性培育。从老教师的“传帮带”到年轻教师对AI教学的探索,从编制优化到银龄讲学计划,我市正努力构建一个传统与创新共融、多元并存的教师发展生态。这一体系不割裂过往,也不回避变革,旨在让每一代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理条件相对受限的海岛,教育反而可能孕育出更坚韧的形态。郭英从江苏到衢山岛再至定海,她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基于现实的教育创新;李哲浩运用网络语言进行教学,又何尝不是为海岛学生架起一座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桥梁?他们的实践无不提醒我们,海岛教育未必需要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应塑造既有乡土凝聚力、又具数字素养与全球视野的独特气质。

教师节年复一年,祝福相似,但教育的内核始终焕新。在舟山,我们欣喜地见证着这种“新”与“旧”的和谐共存:老教师依旧发光发热,新教师带来清新之风,政策层面持续完善支撑体系……这一切,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遇见好老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实践教育理想。正如郭英选择退休后仍站讲台,李哲浩立志“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育,正是在这样的代际接力中,完成滋养个体、塑造未来的使命。

细细聆听发生在这片海岛上的教育叙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群人的坚守,更是一种文明绵延的微观缩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代际的传递,更需要每一个时代都为之注入活水。而这一切,正在我市校园各个角落静默却有力地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