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银龄行动”需动员更需激励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惟馨
近日出台的《舟山市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银龄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起,市、县区老龄委及相关成员单位要围绕“老有所为”主题,从队伍建设、服务内容、规范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激励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措并举推进新时代“银龄行动”(据《舟山日报》9月10日报道)。老年人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也要老有所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赢得晚年出彩。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银发力量”担当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治理,都需要通过深入实施“银龄行动”,进一步释放出广大老年人的巨大能量。我市将实施“银龄·固本铸魂”“银龄·传经送宝”“银龄·赋能基层”“银龄·爱满夕阳”“银龄·志愿先锋”等五大行动,为低龄健康老人搭建了发挥余热的宽广舞台。热心公益的老同志、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识渊博的老专家……只要有心有力“总有一款适合你”,老有所为的红火景象值得期待。
老年人参与银龄志愿服务项目必定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仅凭一时热情恐怕难以持久。因此,在广泛发动的同时,更需跟进激励机制建设,使老年志愿者的付出有回报、贡献有褒奖,从而以制度的力量推动“银龄行动”常态化、长效化。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激励,导致一些志愿活动或频次过低、或浅尝辄止,难以真正起到服务民生、促进善治的作用。比如,针对小岛老人、社区老人的志愿服务就存在“应景现象”,一年搞几次热热闹闹的活动,但平日里却冷冷清清,老年人真有服务需求时往往盼不来、叫不应。
事实上,志愿活动需要广泛参与才能形成气候。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在缺少激励的情况下把志愿服务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够象征性参与“银龄行动”已属难能可贵。只有在倡导志愿精神的同时,给予志愿者必要的物质补偿和精神嘉许,才能顺应“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心理,使“银龄行动”更具底气、更富实效。
在老年人集中的老旧小区,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银龄行动”,可以随时为高龄老人排忧解难,从而以民间之力优化居家养老环境。那么,就应该建立起“道德银行”,使提供志愿服务的老年人今后能够随时随地兑现存储的服务时间,享受相应的上门服务。有了这样的预期激励,为老服务的志愿活动显然会更有动力,并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根据方案,我市“银龄行动”今年有序启动,明年将不断提升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平,基本形成持续开展的机制,而到2028年则要实现机制健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效益突出,使具有行业特点、海岛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活动不断延伸,成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品牌。毫无疑问,年年上台阶的过程,也应该是激励机制日趋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