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督要善用“第三只眼”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舟山“市民探店团”参与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对外卖商户的突击查访,这一创新做法为食品安全监督注入了新活力(据《舟山日报》9月9日报道)。该做法打破传统政府监管模式,将普通市民纳入食品安全监督体系,成为除政府监管、企业自律之外的“第三只眼”,为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提供了新路径。

外卖行业“看不见的后厨”已成了公众焦虑的焦点。网络订餐链条长、线上展示与线下实况易脱节的特点,使得“黑作坊”“超范围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单一政府监管难以实现全时段、全场景覆盖,尤其是一些无堂食外卖店后厨不对外开放,消费者只能通过图片和评价判断食品安全状况,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旦发生问题,维权成本高、溯源难。政府监管虽具权威性,但人力有限、频次不足,难以实现全覆盖、全天候监督。因此,引入公众力量,建立持续、多元、社会化的监督机制,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

事实上,“第三只眼”还不仅限于探店查访。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创新做法正在涌现。浙江打造“外卖在线”平台,商家接入“阳光厨房”,消费者点开APP就能实时观看菜品制作全过程,让后厨“暗箱操作”无处遁形。上海推出“食品安全啄木鸟”APP,市民拍照即可上传违法线索,实现“现场定位、实时上传”的便捷监督,今年以来已处理大量关于食品异物、无证经营等投诉。这些方式不仅扩大了监督覆盖面,也提高了监督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使“第三只眼”更加明亮、更具威力。

要让“第三只眼”真正发挥长效作用,关键在于制度性保障。建议将“市民探店团”“明厨亮灶”“随手拍”等做法纳入地方食品安全条例,明确公众监督的法律地位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监督、反馈、整改、公示”的闭环流程,确保市民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公开回应。还可通过积分奖励、信用评价等方式激励更多市民参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公众的“第三只眼”不仅是监督的补充,更是现代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唯有善用这把“利剑”,才能照亮食品安全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