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岂能让非机动车“有去无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第 04 版 )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
点滴录|小小道路宽敞,海景怡人,在滨海大道上的驾车感觉真棒。不过,假如你是从新城骑着电动自行车去沈家门,这种好感觉是“有去无回”的。因为,回来的路上,到了舟渔公司地段的高架桥入口,非机动车道突然消失了,非机动车、行人禁止通行的标志赫然在目。进退两难,何去何从?
这段滨海大道由西向东靠海一侧不仅有非机动车道,还有步行道,让不同方式出行的人们都能观赏海景,这无疑体现了“美丽交通”理念。但同一条路,在由东往西1.5公里左右的高架路段却只允许机动车通行。一旦过了桥,非机动车道、步行道才得以恢复。非机动车如何过去?当然可以绕一大圈走海天大道,但这显然失去了便利性。作为道路,“最美”应该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有去无回”无疑会折损赏景的兴致。
事实上,禁行标志并没有挡住非机动车。每次路过都能发现,“无路可骑”的人们都是直接将非机动车骑上高架桥的机动车道,早晚高峰“集体闯禁”的阵容更加庞大。但是,这看似解决了通行问题,却也难免令人提心吊胆。一方面,交警随时可以处罚这种违法骑行行为;另一方面,万一发生交通事故更有承担全责的风险。
对此,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拿出鲜明的态度。假如允许由东向西的非机动车在高架上借道通行,那就干脆撤掉禁行标志,使这一路段成为混合公路。而假如要坚持非机动车、行人禁止通行,那就应该严格执法,结束“法不责众”的违法骑行现象,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并强化人们的守法意识。
着眼于治本,更应通过弥补设计缺陷解决非机动车“有去无回”问题。这段高架桥虽然一边捉襟见肘,但另一边却是绰绰有余,平衡一下或许可以两相安好。成群结队的非机动车天天都在“闯禁”,对此不应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