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就得培植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明德

日前召开的全市“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推进会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到2027年我市将累计招引高水平创新团队100个以上,全面支撑海洋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全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高水平服务“985”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据《舟山日报》9月9日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必将为舟山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既然求贤若渴,就应大力培植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近年来,舟山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需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能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都离不开创新引领和人才支撑。立足于长远发展,尤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以及“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培育未来产业。这一切,关键还在于招才引智。

实施“百支创新团队入舟”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正因为科技创新人才是各方面争抢的“香饽饽”,我们必须展现最大的诚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形成最大的引力。应总结历年成功引进各类人才的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政策、降低门槛、优化环境,构建创新团队“找谈落成”招引体系,定向挖掘一批优质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能否引得进、留得住,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但最终还要看是否有广阔的事业前景。因此,要招来舟山急需的人才,就要提供人才所期盼的平台。凭借舟山承接系列国家战略、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优势,为不同的创新团队量身定制能充分发挥专长、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空间,形成如鱼得水的高契合度人才环境。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水到渠成。从技术萌芽到产业落地、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产品,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求贤若渴的舟山,不仅要有善待人才的温暖环境,还要有成人之美的务实举措,给予创新团队多维度的创新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依托东海实验室、浙江海洋大学等创新平台,加快涉海科技成果在舟转化;做深“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建好合成材料、船舶海工等产业创新平台;发挥基金引育作用,构建“天使基金+科创基金+产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创投体系……这些有力举措,必将助推创新团队乘风破浪、扬帆勇进。

全市一盘棋推进“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实施“一站式”服务、设立“一件事”专窗,让引进的团队落得安心、过得舒心。这既是培植创新创业肥沃土壤的客观要求,也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