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岁至50岁市民中寻找“传承人”

白泉招了一批舟山锣鼓新学员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王思涵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9日 第 02 版 )

摄影 记者 吴建波

本报讯 “咚锵、咚咚锵……”近日晚间,定海区白泉镇成校的教室里,30余名市民在舟山锣鼓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高成文及其学生的指导下,有节奏地挥动鼓槌,认真学习舟山锣鼓的演奏技巧(见图)。

手握鼓槌,双眼紧盯老师手势,双音鼓学员杨晨晨跟着节奏变化敲出一组组鼓点。“不光要记住节奏,神态和身体动作也很重要。”一堂课下来,杨晨晨的额头渗出点点汗珠,“我喜欢舟山锣鼓的韵味,希望能学会演奏技巧,为非遗传承出点力。”

舟山锣鼓是我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风格极具舟山海洋特色。舟山锣鼓的定型与核心发源地在白泉,这门民间艺术的核心传承队伍平均年龄已达70岁,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今年8月下旬,白泉尝试在网上和线下发布招募信息,在16岁至50岁市民中寻找舟山锣鼓“传承人”。

“招募通知发布后,报名人数超过30个,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年龄最小的是一名初中生。”驻白泉镇金山村的市级文化特派员厉汝成表示,要利用文化特派员专项经费,通过集中举办免费培训班系统性培育传承人,打造一支扎根舟山本土、热爱锣鼓艺术、掌握核心技艺、具备传播与组织能力的年轻队伍。

白泉镇请来了由舟山锣鼓市级传承人高成文领衔的专业团队给学员们授课。高成文介绍,目前全市共有20余支舟山锣鼓表演队伍,多为企业、学校以及专业演出团体,公开向社会招募传承非遗项目学员的尚属首次。舟山锣鼓培训班每周上课三次,学员们经过1个月的集中培训,将在今年10月举办的白泉民俗文化晚会上亮相。

近年来,依托跳蚤舞、踩高跷、舞龙舞狮等非遗资源,白泉镇在金山村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下一步将抓好骨干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培养,让更多非遗项目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