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让下一个“徐大伯”犯难?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7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李海州

近日,定海徐大伯因重病住院,家中2500公斤葡萄面临滞销的新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一场温暖的爱心接力。目前葡萄已售完。这场爱心涌动、行动高效的社会互助,让我们见证了社会的温度与力量。

然而,感动之余,更需反思:若下一个“徐大伯”出现,媒体没有关注到、爱心响应不及时,该如何避免农产品烂在地里、生活陷入困境?临时的爱心接力虽能缓解燃眉之急,却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建立农产品应急销售援助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下一个“徐大伯”不再犯难。

从徐大伯的困境可看出,单个农户应对农产品滞销的能力极为有限。他们缺乏市场对接渠道,没有应急协调资源,一旦遭遇疾病、灾害等突发状况,丰收的农产品便可能瞬间变成“烫手山芋”。更关键的是,爱心接力依赖“关注度”与“随机性”,随着类似求助增多,还可能出现“爱心疲劳”,导致社会响应效率下降。因此,构建一套常态化、制度化的农产品应急销售援助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构建农产品应急销售援助机制,需要政府、农户与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快速响应流程,打出精准高效的组合拳。

其一,建立“农户+合作社+平台”联动预警机制。以村或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农户的种植情况、预计产量进行登记,尤其要关注困难家庭。当突发情况导致滞销时,由合作社或村委会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将信息报送至对接商超、企业、社区团购等平台,实时更新供需信息,实现“农户有货可卖、买家有好货可买”的精准匹配。

其二,搭建数字化应急销售援助平台。可由地方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联合本地主流媒体、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及社区团购企业,建立线上“应急助农”专区。一旦收到预警,迅速核实并发布产品信息,利用平台的流量优势进行推广。

其三,打造“多元采购”绿色通道。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民营企业将应急农产品优先纳入福利采购目录;鼓励社区团购负责人、“团长”担任助农志愿者;引导市民形成“以购代捐”的公益消费习惯。通过B2B(企业采购)、B2C(社区零售)等多种渠道,快速消化滞销农产品。

总之,我们赞美每一次自发救援的义举,同时更期待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应急销售援助机制。让每一个“徐大伯”都能被及时关注、获得帮助,不再因重病与滞销的双重压力而陷入困境,让每一份辛勤付出都能收获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