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骨无声铭国难丹心有志守山河
翁盈昌 吴以龙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3日 第 05 版 )
八十载光阴荏苒,昔日抗击日寇的硝烟消散在岁月长河中,但民族记忆里那一道道血色印记,始终清晰如昨。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东海之滨的千岛之城亦是如此,不少热血儿女投身抗日洪流,有些尽管鲜为人知,但却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普陀东港塔岭下小山村的吴瑞成便是如此。
沈家门作为舟山重要的商贸码头,历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特别容易成为抗日志士开展活动的“隐蔽战场”。常居于沈家门姑母家的吴瑞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了“抗日救国”的先进思想,但真正推着他踏上抗日道路的,是同村同辈的吴友台。吴友台在1942年2月投身革命,表面上在沈家门经营肉店,实则是我党“定象游击指挥部第五大队”的税收管理员,默默为抗日队伍筹措经费。1943年5月,因身份暴露在外躲避风头悄悄归家的吴友台,被汉奸察觉并告密,被侵华日军逮捕,1943年6月,惨遭杀害,年仅36岁。吴友台与吴瑞成交往甚密,他的抗战热情,点燃了吴瑞成心中的火种。早在1942年2月,他跟随吴友台的脚步,加入抗日组织,成为由王群怀领导的短枪队成员,正式踏上“救国图存”的抗争之路,吴友台的牺牲给他更大的震撼和激励。
吴瑞成加入的短枪队,是抗战时期舟山地区一支灵活精干的抗日力量。这支队伍规模虽小,却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承担着情报搜集、抗日宣传、税收筹集、武装作战等多重任务,是打击日伪势力的重要力量。
在武装作战与锄奸行动中,短枪队更是无所畏惧。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队员常埋伏在沈家门至大展的必经之路——塔岭与南岙岭,伺机袭击过往的日伪军,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们还潜入沈家门城区,成功炸毁侵华日军的情报机关,摧毁日军在当地的重要情报据点;有时还果断出手处置内奸叛徒,有效震慑了与日伪勾结的伪乡长、伪保长,切断了敌人的“内应”渠道,为抗日事业扫清障碍。此外,短枪队始终心系百姓,推行“二五减租”,减轻农民负担;开展锄奸除恶行动,保护村民免受日伪与恶霸的欺压,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吴瑞成性格活泼好动,且富有正义感,在短枪队的“革命熔炉”中,迅速成长,从一名普通村民蜕变为抗日战士,后又在短枪队中担任班长。当时的舟山海岛被侵华日军占领,抗日组织只能以“秘密形式”存在,工作开展需以小股游击作战为主,装备绝不能暴露。短枪队之所以成为东区警察队的核心力量,正是因为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能灵活应对复杂的抗日环境,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斗争。
抗战时期的条件极为艰苦,队员们常常风餐露宿,吃不饱、睡不好是常态。塔岭下村的老人们回忆:“每到傍晚,总能看到游击队从屋弄经过,有时他们就露宿在后山的草丛里,连块遮风挡雨的布都没有。”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包括吴瑞成在内的队员们,抗日热情从未减退,心中的信念始终如炬。两年多的时间里,吴瑞成跟随部队走遍了舟山东区的每一个角落,多次登上桃花岛、登步岛、普陀山等日伪势力薄弱的偏远小岛,开展抗日活动。据记载,在吴瑞成所在的期间,短枪队共缴获步枪37支、短枪2支、手榴弹6枚,还有大批子弹、粮食及税款,所有物资均全部上交至“定象游击指挥部”办事处。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位队员的热血与汗水,其中也包括吴瑞成。
1943年10月,舟山的抗日形势骤然严峻,日伪加大了“清剿”力度,为保存有生力量,吴瑞成所在的抗日队伍决定撤离舟山,前往四明山新四军根据地。然而,由于撤离时间紧急,通信条件有限,吴瑞成与部分战友未能及时收到通知,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为了寻找大部队,吴瑞成曾前往宁波峙头打探消息,却一无所获。1944年春,吴瑞成在普陀山隐蔽时,不幸被日伪发现,最终惨遭杀害。由于吴瑞成参加抗日工作时行动隐蔽,村民们对他的抗日事迹知之甚少。在那样坎坷动荡的年代,有不少像吴瑞成这样的志士,隐姓埋名,负重前行,事迹却鲜为人知,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他们有遗憾吗?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相信,如今壮丽的山河一定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讲述吴瑞成的故事,是想告慰更多默默奉献的先烈英灵,同时也想让后人永远记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像吴瑞成这样的普通人,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每一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牺牲的志士,都值得被缅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