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延安

姚碧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3日 第 05 版 )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这虽是我第一次到延安,但它一直住在我心里。

早上从西安坐车出发时,天空下起了细雨。秋雨让人感到有些冷意,但我的心却是暖暖的,因为终于能圆梦了。

车子飞快地在道路上奔驰着,我的思绪已经飞向了红色延安。

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因其“塞上咽喉”“军事重镇”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教科书上关于延安宝塔山的课文,那光芒四射的配图,让我从心底里仰望那高耸、神圣的巍巍宝塔山。在读了贺敬之的诗《回延安》后,延安的一山一水一塔一灯,更使延安在我的心中清晰而明亮。

近些年,看了很多有关中国革命运动历史的书,包括《毛泽东传》《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让我更多地了解延安的很多历史和故事,包括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党的七大的召开,以及杨家岭中央礼堂、延安的窑洞、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1935年到1948年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进入延安地界了。

此时,雨已停。透过车窗,入秋的延安,天高云淡。纵目道路两旁,绿意盎然。山脚下果树绿草,山坡上满眼皆是树木,崖畔上青青一片。绿色环绕的新延安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再是印象中狂沙尘土满天飞的黄土高坡了,明明是一派江南好风光的模样。中午时分,我们到了延安城。一幢幢的楼房耸立着,长长的街道宽又平,道路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商场、车流、人流,繁华和现代的气息,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革命时期,延安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想当年,他们得通过层层封锁,才能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

延河还是那条延河,滚滚延河水还在流淌着。当车开过延河,我终于看到了位于延安城东南方的宝塔山巍峨的身影。宝塔山四面为群山所环绕。有1200多年历史的宝塔,典型的楼塔结构,看似普通,却极具中国特色。9层44米高的宝塔,既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宝塔的一旁,挂着一口明代铸造的大铁钟,用力敲击,声响如雷,传递四野。

看过宝塔山后,我们前往革命遗迹参观。那举世闻名的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让我也怀着一颗庄重、敬仰的心,走近那段峥嵘岁月。

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这些低矮的瓦房,曾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部,如今让我如此地接近。在中央军委礼堂“为争取民主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的大红标语下,我认真地按下了相机的快门。那“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的另一个横幅,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勿忘历史,珍惜胜利,继续前进!

在王家坪的草坪上,三位头扎毛巾、身穿皮袄的延安“阿宝”,打着腰鼓,为我们唱起了“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咳哟……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晴呀天,千里的那个雷声哟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一曲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出了陕北人民对红军到来的欢迎,也让我们叫好不已。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枣园,曾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入驻延安后,改为社会部驻地,同时更名为“延园”。194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

走进枣园,只见一排排高低起伏、排列整齐的窑洞呈现在眼前,处在最前面的是中央大礼堂。说是大礼堂,其实并不大,还不及一个学校的礼堂,里面的陈设也十分简陋。很难想象,当年中共中央就是在这里,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我们来到毛主席旧居。这是一座幽静的独立小院,院内是5间面向西南的窑洞。走进其中一间,只见里面摆放着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黑色的手摇电话,一个简易的小书架。就是在这间狭小的窑洞里,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指挥全国人民展开了抗日斗争。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曾在此居住。这里,最让人铭记的是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毛主席主持会议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作家来说,来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感到格外的亲切。墙上贴着一些作家的画像。两个多媒体平台可点击阅读参加座谈会文艺界名人的资料。

在红色延安,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寻常的经历,延安的每一处遗址都有动人心弦的故事。

葱郁的山林,弯曲的小路,那不怕敌机轰炸的窑洞,那不大的篮球场,那桃树依旧的桃林,那一把木椅、一个书架、一个木板床……每一处都记录下了当年领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党人那不屈不挠、英勇奋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乐观向上的故事。

我们的先辈、我们的红军、我们的领袖,他们崇高的精神,至今众口皆碑。在这片黄土地上,他们用小米加步枪,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将延安的火种点燃了中国革命,催生了新中国。他们建立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永远瞻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