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舢板或将引发渔港“革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3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阿蒲
在沈家门渔港,小舢板作为水上巴士,终日穿梭于码头和渔船之间,承载着人流与货物的往来。它们曾是这座渔港活力最直接的体现,如今却逐渐显露出与时代发展不符的疲态。传统的木质或铁皮小船自重较大、油耗高、航速慢,安全设施也相对简陋,一旦遇到风浪,颠簸难行更是常事。不少船只年久失修,稳定性和抗沉性都令人担忧,渔民与乘客往往只能“凭经验避险”。更不便的是,叫船基本要靠喊、靠熟人牵线、或在码头苦等——没有标准化服务,也没有实时调度,效率低下的同时,也拖慢了整个渔港的现代化节奏。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创海洋科技推出的新型智能舢板,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改变。它不仅实现了材料的跨越升级,更重新定义了水上交通的运行逻辑。船体采用玻璃钢并填充石墨烯发泡材料,整体更轻、更坚固、浮力更强。这对于经常需在复杂海况中作业的小船而言,无疑是安全性能的质的飞跃。再加上智能驾驶屏实时辅助避碰,就好像为每位船老大配备了一位AI导航员,显著降低了碰撞与倾覆的风险。
很多人初听可能觉得,造价比传统船高两成,推广起来恐怕不容易。但若把眼光放长远,其经济性反而更加凸显。重量减轻带来了能耗大幅下降,复合材料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成倍延长,维护成本也明显降低。这意味着,虽初始投入略高,但在整个使用周期中的总成本反而更低。对渔民个人或小船公司来说,这不再只是一笔简单的“买卖”,更像是一项高回报的长期投资。更何况,如果未来配套推行租赁共享模式,“用船不必拥船”,使用门槛还将进一步降低。
更让人期待的,是这类智能舢板所能释放的文化旅游潜力。作为世界级渔港,沈家门的旅游吸引力正不断攀升,但目前水上体验项目仍偏传统,缺乏深度与互动感。如果引入“滴滴式打船”平台——“舢舢打船”,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轻松预约船只,“打一艘船游渔港”就能变得像打车一样方便。不妨大胆想象:傍晚时分,乘着安静又稳当的智能小舢板,绕行于桅灯点点的渔港之间,欣赏海上日落、品尝现捞海鲜,甚至组织海钓小团、短途接驳上岛……这一切将极大丰富海洋旅游的体验层次。
另一方面,渔民也将借此开拓新的收入渠道。他们可从传统的接驳运输,延伸至观光接待,甚至变身“水上导游”。数字平台统一接单、智能调度,既提升了船只利用率,也规避了无序拉客和恶性竞争。渔船、码头、景点通过系统连成网络,整个渔港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游客体验更好,渔民收入结构也由单一运输走向“运输+旅游”的多元经营。
从中创海洋的新型智能舢板,到“舢舢打船”系统的构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艘船的升级,更是一种海洋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一个传统渔港生态的焕新重塑。科技回应了安全与成本的双重期待,数字平台则激活了渔港潜在的现代活力。未来的沈家门,或许真能成为一座实现“打船自由”的水上旅游天堂——到那时,我们再提到舟山,就不仅有海鲜和沙滩,还会有智能、安全、便捷且充满趣味的新型舢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