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公安

“助老警务”温暖海岛夕阳

王周飞/文 孙芳敏/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第 04 版 )

  民警给易走失老人家属讲解“回家的钥匙”使用方法

在定海,蜿蜒的海岸线串起星罗棋布的140个海岛。这里,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面对岛际交通不便、老年群体的走失、纠纷等现实难题,定海区公安分局以“助老警务”为笔,用心书写守护“海岛夕阳”的温暖答卷。

一枚“钥匙”,叩开回家的门

上个月,林女士向定海公安报警称她84岁的老父亲已走失三个多小时。接警后,民警迅速行动,依托林父随身佩戴的“回家的钥匙”提供的实时定位信息,精准锁定了老人位置,并在15分钟内将其找到并安全送回家中。这枚刻有唯一编码和紧急联系方式的“平安扣”,是该局为全区105位易走失老人特别定制的“安心符”。它不仅打开了回家的门,更链接着一个高效、温暖的生命守护闭环。

定海区公安分局通过深入警情梳理和网格排摸,锁定高龄、失智、有走失史的老年群体,逐人建立“监护人+网格员+社区民警”的“三重守护小组”,实现日常关注与动态监测。一旦发生走失警情,立即成为全局合成作战的“吹哨项”。属地派出所、PTU巡特警地面联动,视情运用无人机热成像搜索,一键启动消防、蓝天救援等社会力量。今年以来,93起老年人走失警情实现100%找回,且意外伤亡“零发生”。

一声乡音,解开千千心结

家住盘峙岛上的林阿婆和邻居张伯因为屋后几垄菜地的边界,争执了大半年,村委多次调解无果,积怨日渐加深。社区民警孙飞涛了解后,请来了岛上有威望的“老船长”王大爷,他和林阿婆、张伯都是几十年的老相识。王大爷没急着讲大道理,而是把两人请到村口码头,你一句我一句拉家常,聊着聊着提起地界的事,他指着不远处的老码头回忆道:“喏,当年修这个码头,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不是靠‘村规民约’里‘互让三尺’的老话解决了?阿拉岛上老人,讲的是情分,不是尺寸。”一番带着乡土记忆和人情温度的话语,让两位老人面露愧色。最终,在“老船长”的见证下,双方参照“村规民约”达成了和解。

像王大爷这样的老党员、老乡贤、老干部、老娘舅、老船长组成的“五老”队伍,在定海各海岛村落已成为化解涉老矛盾的“稳压器”。他们人熟、地熟、话熟、理熟,“依老治老”解开了不少像林阿婆和张伯这样的“死疙瘩”。今年以来,全区涉老矛盾纠纷警情同比下降23.8%。

一场“三味”课,铺就平安路

“阿姨阿伯,今米阿拉(今天我们)讲讲过马路、开电动车、三轮车要注意嗖!”赶集刚结束,双桥街道老年活动中心已热闹起来,上百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听着台上交警林辰泽开讲。屏幕上播放的与车辆发生剐蹭的真实案例,看得老人们唏嘘不已。随后,林辰泽和当地非遗老师傅一起演起“交通安全木偶戏”,诙谐的语言、熟悉的场景,让安全要点在老人的欢笑声中入脑入心。

这堂融合了“土、辣、甜”三味的交通安全课,是定海公安推进农村老年人精准宣教的一个缩影,民警结合农时特点,还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3月起,该局组建近300人的队伍深入76个行政村,采取“集中宣讲+上门入户”方式,逐户逐人敲开门、面对面,细心询问老人出行习惯,再“量体裁衣”进行靶向宣教,覆盖率已达92.77%,做到走村入户“一个都不能少”。截至目前,全区涉老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