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深化海陆共治护航蓝色发展
张和/文 邹训永/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第 04 版 )
岱山罗家岙派出所民(辅)警乘坐“红帆110”全国公安派出所首艘便民服务船,开展“警察蓝”守护“生态绿”海上巡查行动
碧海连天,千岛星罗。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舟山犹如散落在东海洋面上的璀璨明珠,坐拥2085个岛屿、270多公里深水岸线,不仅是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海上枢纽,更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我市公安紧紧围绕“海陆一体、共治共享”理念,持续推进警务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海洋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
构建陆海协同“一体管”新格局
“无人机发现西南海域有可疑船只!”近日,衢山海防联勤工作站指挥中心大屏弹出预警,民警谢国雄立即启动无人机拦截。“这里是岱山公安,请立即停船接受检查!”无人机高空喊话,海上执法艇迅速包抄,截停了非法渔船。
面对海上走私、非法捕捞、涉海纠纷等风险,我市公安以“公安大脑”建设为牵引,打通海事、海警、港航、渔政等多部门数据壁垒,构建“海陆空天”一体化感知体系。集成多源遥感数据、AIS信号、无人机巡防及岸线监控的智能化平台,有效实现船舶轨迹智能研判与异常行为实时预警,为海上风险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推广“无人机+AI”立体巡防模式,借助先进技术实现自动巡航、智能识别与应急响应,广泛应用于缉私、救援及生态监测。在普陀山、嵊泗枸杞岛等重点区域,警用无人机已实现全域覆盖,形成“一岛一策”智慧巡防机制,完成从“人海战术”向“科技巡防”的转型。在机制融合方面,推动综合治理平台向基层和海洋延伸,新建、改造一批涉海综合治理站,推动公安、海警、法院、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常驻联动,致力实现“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
筑牢海上平安“共同体”
为了持续完善群众参与海上治理的多元机制,我市公安积极拓展群防群治路径,培育了“东海渔嫂”“离岛管家”等一批群防群治品牌,涵盖渔村、港口、离岛等多种场景,注册义警队伍持续壮大,覆盖全市多个海岛和村社,实现了基层海上治理力量的有效延伸。
“这网具到底是谁的?今天必须说清楚!”7月中旬,枸杞岛养殖海域,两船渔民因一副漂浮的网具争执不下。“东海渔嫂”调解员沈大娘闻讯驾船赶来。“阿弟,莫吵莫吵!”她跳上船头耐心劝解,“大家海里刨食不容易,伤了和气最犯不着。来,跟我讲讲啥情况。”经过她一个多小时的暖心调解和实地查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渔民们感慨:“渔嫂的话在理,我们服!”
群防力量不仅在日常治安巡防中成为公安机关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还在海上应急救援、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生态环保监督等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这种深度融合的多元共治模式,为海岛地区的社会治理注入了可持续的民间活力,也显著增强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与参与积极性。
绘就海洋共富“新蓝图”
烈日炙烤下的鱼山绿色石化基地分外繁忙。基地的“项目警官”郑纯泽顶着酷暑如往常一样走访企业,某企业负责人老王拉住他:“新项目投产,但新员工子女入学还没着落!”郑纯泽笑道:“放心!明天就帮你们对接教育部门。”
我市公安始终将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海上共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浙江自贸区建设、国际油气产业链布局、远洋渔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领域,推出多项“护企优商”措施,全面实施警企联络官机制,在重点港区和产业园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合同诈骗、破坏生产经营、侵犯商业秘密等涉企犯罪,致力优化营商环境。
同时,全市公安机关积极融入海岛共富行动,深入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数字海岛改造,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非法倾废、盗采海砂、破坏岸线等行为,助力我市打造“碧海蓝天、白沙绿岛”的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安全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