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公安织密海岛立体生态防护网
张华 张慧兰/文 姚旭阳/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第 04 版 )
生态警长和志愿者们在开展常态化巡查
清晨薄雾中的岱衢洋,执法船划开粼粼波光。岱山县公安局罗家岙派出所民警胡泽榆举着望远镜扫视海面——作为全县24名生态警长之一,他每日巡逻15公里岸线和30平方公里海域。这支由派出所骨干组成的队伍,串联起“陆上警点、海上巡逻、岸线守望”三大防线,带动群众构建岱山海岛生态防护网。
陆上警点:古树年轮里的警务哨
东沙古镇一棵百年朴树下,东沙派出所生态警长余增江翻开警务点台账,查看古树生长监测数据。这个由旧岗亭改造的“古树警务点”,是岱山12个陆上生态堡垒的缩影,覆盖全县8个重点林区、6处古镇村落及4片湿地。每个警点由1名生态警长牵头,联动林业员、巡防队开展工作。
今年4月,巡防队员张阿姨发现有人在朴树旁挖坑搭广告架,当即通过“同舟共治”云平台一键上报。余增江5分钟内赶到制止:“根系损伤会要了百年古树的命!”当事人当场填平土坑,接受民警批评教育。
生态警长们在陆上警点建立“三查机制”:每日巡查古树名木、古建筑保护情况,每周核查林区防火设施,每月联合文旅、林业部门开展专项检查。今年以来,通过陆上警点已及时制止全县违规砍伐、非法取土等行为11起,整改乱堆乱放问题23处。
海上联勤:流动的蓝色盾牌
针对海洋生态保护中执法力量分散、响应滞后等难题,去年年初,岱山县公安局联合县海洋经济发展局,并协调海警、海事、生态环境等7部门,创新成立实体化运作的海上联勤警务站,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力量整合、执法联动”的机制闭环。
该机制以137公里海岸线为脉络,科学划分为8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个由公安民警(兼任生态警长)、渔政执法骨干、海警联络员以及熟悉当地情况的乡镇干部或网格员组成的固定联勤小组。在重点渔港、码头及岸线关键节点设立固定执勤点,配备执法船艇、无人机、高清监控等设备。
今年7月,岸线监控捕捉到某施工船夜间异常靠近近海。生态警长带队在35℃高温中连续蹲守72小时,同步指挥执法艇外围埋伏。当该船向海中倾倒建筑垃圾时,联合行动组精准出击,现场查获涉案船舶1艘、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人。
岸线守望:群众的眼睛盯紧生态命脉
岱山本岛南部的黄嘴头岸线,岱东派出所生态警长应道明正和“岸线守望员”老渔民陈阿伯交流当日巡查情况。在这条长20公里的岸线上,像陈阿伯这样的守望员有56名,他们与生态警长组成“1名警长+5名守望员+N名志愿者”的岸线守望小组,在12个固定守望点开展常态化巡查。
“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最易出现污染和侵占问题。”应道明指着岸边的智能水质监测桩说,这些设备与生态警长的警务终端联网,一旦监测到pH值异常,会第一时间报警。
今年3月,守望员发现某码头附近海水泛起泡沫,义警林波带着水质检测仪赶到,通过沿岸监控回溯,锁定了某施工单位偷排泥浆的证据。在陈阿伯的手机里,“岸线守望群”里每天都有生态警长发布的巡查重点和预警信息。目前,全县46个“渔家议事点”均设有岸线信息收集站,生态警长每周驻点接待,将群众反映的岸线垃圾堆积、非法养殖等问题录入“生态警务智慧平台”,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