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弱势群体”需要特殊关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8日 第 03 版 )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

点滴录|明德

一位老人在白泉街头遭遇流动补牙摊点两名男子欺诈,仅用20分钟便被忽悠补了17颗牙,对方索要每颗1200元、总计20400元的高额费用。最终,两名男子“陪同”老人回家取钱,迫使其支付了2万元现金。所幸,经疾控、公安部门近3个月的追踪,两名涉案人员在嘉兴海宁落网,老人被骗的2万元被悉数追回。

读完这篇报道,很多人在痛恨骗子的同时,或许也会对受骗老人“怒其不争”。如今,除了医院设有牙科,街头的牙科诊所也星罗棋布,为何偏偏要找非法行医的流动摊点补牙?这不是往骗子的“枪口”上撞吗?事先不问价格,事后才大吃一惊,若不是骗子落网,这2万元恐怕就打了水漂。确实,作为现代公民,每个人都应具备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一味指望“天下无贼”。

然而,受害者终究是值得同情的。就如共同富裕的态势再好,也依然会有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即使全民文化水平和法治观念已普遍提升,仍难免存在“认知弱势群体”。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容易因知识匮乏、信息闭塞而认知不足,因而常常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毫无疑问,“认知弱势群体”需要特殊关照。比如,在开展反诈骗宣传时,应为文化水平低、年龄高的老人“开小灶”,帮助他们识别常见骗局、牢记防骗要诀,守好自己的养老钱。与此同时,还需密织防控网、完善打击机制,通过有力震慑犯罪,营造更加平安的社会环境,使“认知弱势群体”不必整日提心吊胆。

这位老人被骗2万元后,定海疾控中心迅速联合公安部门展开布控,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帮老人追回了损失。这种对受害者感同身受、对不法者绝不姑息的责任担当,值得全社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