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捕捞到生蚝扇贝羊栖菜等多品类养殖

小关岙村产业转型路越走越宽

记者 滕海平 通讯员 杨淑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6日 第 02 版 )

本报讯 在嵊泗县菜园镇小关岙村养殖区,一只只塑胶浮球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浮球下是用绳索吊养的生蚝、扇贝。昨天上午10时半,记者在那里看到,一艘满载生蚝的渔船缓缓靠岸,随着电机声响起,一笼笼生蚝、扇贝被稳稳吊起,精准装卸在运输车上。

码头不远处的嵊泗生蚝共富工坊里,渔嫂们或熟练地将生蚝按个头分拣,或手持高压水枪冲洗扇贝外壳。养殖户鲁贤民感慨道:“从减船转产到生蚝养殖,再到如今扇贝养殖试水成功,这条路我们走了5年,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2019年,随着渔业资源衰退和减船转产政策推进,鲁贤民和许多渔民一样面临转型困境。“船少了,收入怎么办?”这位有着多年党龄的渔民党员,决定带领乡亲们开拓新出路。在菜园镇党委支持下,鲁贤民依托小关岙村千亩海域发展生蚝养殖,打造“圣海生蚝”共富工坊。

“当时村里提供低价厂房,用工优先本村村民,大家才有信心干。”鲁贤民介绍,通过“海上养殖+陆上加工+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工坊年产生蚝200吨,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渔嫂们从事加工生蚝年增收超3万元。“从工坊成立就一直在这里干了,家门口可以挣钱,再好不过了。”渔嫂傅女士对记者说。

生蚝产业取得一定成功后,鲁贤民将目光投向更具市场潜力的扇贝养殖。今年,他赴福建考察,引进了抗风浪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黄金扇贝,在小关岙村海域试点发展50亩养殖区。“扇贝养殖周期比生蚝短,且肉质鲜美,深受江浙沪市场欢迎。”鲁贤民介绍,“吊笼+浮球”立体养殖技术,既提高空间利用率,又便于管理。眼下正是收获旺季,鲁贤民的200亩“蚝田”,日产量超1500公斤。

小关岙村的转型,离不开“村党支部+工坊+养殖户”的紧密协作。小关岙村党支部书记傅燕峰介绍,村里向养殖户免费提供码头、低价出租厂房,但要求养殖户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用工比例不得低于80%。这一模式既降低企业成本,又确保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摒弃“一亩三分海”传统观念,小关岙村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赢市场”的开放理念吸引外地养殖户落户扎根。2019年,来自温州的养殖户周峰哲在小关岙村开启了羊栖菜规模化养殖。今年,周峰哲的羊栖菜养殖面积增至300余亩,预计年总产量突破1000吨,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带动村民增收100余万元。周峰哲表示,小关岙村在场地协调、用工支持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帮助,“我们不单要把产品销往国外,也要将嵊泗养殖这张金名片推向日本市场。”

傅燕峰表示,下一步村里将强化产业协作,端稳“生态饭碗”,继续探索立体养殖模式,拓展多元共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