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奕臻:渔村“活地图”绘就平安新“枫”景
刘鑫/文 邵宇翔/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1日 第 05 版 )
人物简介
何奕臻:
1999年11月出生,浙江岱山人,2024年6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普陀区公安分局展茅派出所社区民警。
清晨时分,薄雾尚未在沙井村老街散尽,社区民警何奕臻的身影已出现在青石板路上。这位年仅26岁的社区民警,从吉林建筑大学毕业后,怀揣对家乡的赤诚投身警营,扎根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沙井和黄杨尖两村。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守护平安,在日复一日的穿街走巷中,精准绘制着一幅独特的辖区“活地图”。
乡音融冰,叩开千家门
初入社区,千头万绪的基层警务也曾让这位青年民警手足无措,摸不清脉络、不懂渔村习俗、调解插不上话……然而,土生土长的身份赋予了他一把“金钥匙”——亲切的舟山乡音。这乡音,天然消融了陌生与距离,成为他叩开群众心扉最温暖的通行证。
沙井村老屋错落,黄杨尖村山路蜿蜒。何奕臻带着他的笔记本,日复一日穿梭其间。在阿伯们的棋局旁,他耐心倾听家长里短;帮阿婆拎起沉甸甸的菜篮时,他见缝插针地普及防范知识……日积月累的点滴付出,“小何警官”的称呼渐渐化作了阿叔阿姨们口中亲切的“自家人”。
翻开那本不离身的笔记本,社区地形图旁,密密麻麻记录着鲜活的信息:易扰邻的养犬户、需重点关照的独居老人……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细节,为他心中那幅不断校准的“活地图”打下了最坚实的桩基,成为守护一方平安最质朴的起点。
预警在前,筑牢反诈堤坝
“小何警官,侬看看这个短信是真的口伐?”走在街巷,这样的询问对何奕臻已是常态。尽管辖区鲜有实际被骗案例,但他深知“防得住才是真本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他苦练的“防患于未然”硬功夫。
他精准聚焦工业园区务工人员、独居老人等重点群体,将反诈知识融入乡音乡情。巧思之下,方言编写的“反诈顺口溜”朗朗上口,生动的警示漫画贴满公告栏,他还联合网格员等力量,对疑似遭遇诈骗的居民,第一时间“上门敲醒”。
今年3月,黄杨尖村一位阿婆接到冒充“孙子”的紧急求助电话,就在即将转账的关头,何奕臻平日反复宣讲的反诈要点在老人脑海中闪现,她果断挂断电话转而向“小何警官”求证。
当看到老人紧攥存折的手终于松开,那份如释重负的神情,让何奕臻更加坚信:十次“虚惊一场”的预警劝阻,其价值远胜过一次事后痛彻心扉的追悔莫及。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唠叨”,也无形中为辖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反诈“心防”堤坝。
定纷止争,巧绘公平线
调解纠纷是社区警务的日常,常牵涉邻里切身利益。何奕臻便练就了一项特殊本领——善于在僵持的矛盾中,清晰“画”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线。
去年某次台风前夕,两户村民因一堵严重倾斜的危墙归属及修缮责任争执不下,矛盾迅速激化。眼看强风雨将至,危墙随时可能倒塌伤人。心急如焚的何奕臻,连夜调阅宅基地历史档案,并邀请村书记共同调解。最终,他在双方的见证下,依据档案和实地测量,用红漆在泥地里重划界线。这一笔“红线”,如同定海神针,让争执双方看到了公正的尺度,最终心服口服地握手言和,并赶在台风前合力排除了险情。
从实践中,何奕臻还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调解“三步法”:先用乡情暖场、再搬政策说理、最后握手留余地。工作以来,他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每一次化干戈为玉帛,都是在他守护的社区和谐“公平线”上落下的关键一笔,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扎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