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极渔民总能挺身而出?

海客谈|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7日 第 02 版 )

8月5日晚,在普陀区东极镇东福山岛上,两名上海游客不慎掉落海中。危急时刻,海鲜店店主王裕斌和当地渔民杨小平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在9到10级的大风浪中奋力救起落水者(据《舟山日报》8月8日报道)。

事后,王裕斌平静地说:“阿拉是东极渔民的后代,对自己的游泳技术有信心,每个岛上的人都会去救人。”这并非王裕斌第一次救人,此前他已多次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东极渔民在风浪中救人的事迹屡见不鲜,他们的勇敢与担当,早已成为东极列岛的精神象征。

东极渔民屡次救人并非偶然。以“里斯本丸”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东极岛》近日上映,正是这一精神的最好诠释。1942年,日军征用的“里斯本丸”货轮在东极海域沉没,船上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面对日军封锁,东极渔民不顾自身安危,冒险出海救起384名落水者,并掩护他们躲避日军搜捕。

这段历史体现了东极人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海岛上,渔民们深知生命的脆弱,也明白守望相助的重要性。无论是当年冒着炮火救异国战俘,还是如今迎着巨浪救陌生游客,东极渔民的挺身而出从来不是一时冲动。王裕斌那句“每个岛上的人都会去救人”,道出了这背后的精神传承,就是千百年流传至今的舟山渔民救人精神。

东极渔民的救人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其精神内核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勇敢无畏。怀着“见死不救比危险更难接受”的朴素信念,东极渔民凭借对海洋的了解和自身过硬能力的技能,将“明知危险仍向前”的勇气付诸行动。二是守望互助。在海岛生存环境中,渔民们深知个体的渺小,唯有团结互助才能抵御风险。这种互助意识从海上作业延伸到生命救援,成为无须言说的默契。三是责任担当。对东极渔民而言,救人不是额外的“善举”,而是应尽的“本分”。这种责任,既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也来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海岛生存智慧。

当今社会,这种精神显得珍贵。当“旁观者效应”日益普遍时,东极渔民的救人精神更具时代价值。首先,我们需要这种勇敢来破除“精致利己”的迷思。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蔓延的今天,东极渔民的纵身一跃启示我们:真正的勇敢,是在权衡利弊前先问“该不该”,而非“值不值”。其次,我们需要这种互助来重建人际温度。东极渔民的默契救援,正是对“陌生人社会”困境的回应,守望相助精神提醒我们,社会不应是冷漠的孤岛,而应是彼此扶持的共同体。最后,我们更需要这种责任来体现人生价值。在职业分工精细化的当下,东极渔民将救助他人视为分内之事,这种责任意识值得弘扬。

从“里斯本丸”事件中的战时救援,到今日的游客救助,东极渔民用行动诠释着勇敢、互助、担当的舟山渔民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既是海岛生存的智慧结晶,也是人性光辉的生动体现,理应成为全社会的文明标杆,值得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