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也要有“用户意识”

点滴录|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第 04 版 )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分别组织在舟外籍教师、留学生代表及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共察涉外服务便利性提升城市环境国际化”和“共话涉外营商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提升”等活动,增进他们对舟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了解,提升舟山城市国际化水平(据《舟山日报》8月4日报道)。涉外服务好不好,外籍人士来评判,这是一种必要的“用户意识”。

近年来,我市涉外语言环境不断优化,让人感觉现代海洋城市正在日益“国际范”。然而,今年6月多位在舟外籍人士应邀察看交通场站、景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医院等场所后,指出了很多不足。比如,一些重要的方向引导牌没有英文标注,以及外语标识缺失、不规范或指引不清等问题。在南沙景区,翻译不规范、不准确等问题较为普遍,尤其是部分名词采用线上AI翻译,并未融入国外常用的语境。

懂英文的虽不乏其人,但要补齐公共环境中的英文标注短板,还得请外籍人士来亲身体验、现场挑刺,可见公共服务是否有瑕疵也是“谁用谁知道”。唯有增强“用户意识”,有针对性地请“用户”为公共设施把关、对服务环境打分,才能促使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外籍人士“看不懂”英文标注、盲人“走不通”盲道、轮椅“推不进”无障碍公厕……诸如此类的公共环境缺陷之所以难以清零,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用户把关”有关。

市人大常委会邀请外籍人士共察涉外服务便利性,这一做法大可举一反三。城市公共设施竣工验收请残障人士到场,政务服务中心定期邀请企业、群众代表打分,各类公共服务都植入“用户意识”,由“谁用谁知道”走向“谁用谁说了算”,显然就会收获更多满意,减少诸多缺憾。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

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