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风浪中飞出更多的“信天翁”
海客谈|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第 04 版 )
近日,第三代无人风帆航行器“信天翁”安全返航舟山。这款由东海实验室李培良教授团队研发的海洋版“无人机”,历经4年技术攻关,在今年两次勇闯台风核心圈,成功穿越一次台风眼,完成海上台风追踪任务。这也是我国海洋气象史上首次利用无人航行器主动穿越台风眼进行海气界面观测(据《舟山日报》8月5日报道)。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期盼风浪中飞出更多的“信天翁”。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鸟笼里也飞不出擅长御风而行的信天翁。在向海而生的舟山,无论是搞养殖、做建筑抑或是发展海陆交通、从事海空飞行,都必须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虽说困难重重,但战胜困难后的功成名就常能惊艳世人。首个能在海上主动追踪台风、甚至主动穿越台风眼开展观测的“信天翁”出自舟山,就是将气候劣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的典型。
眼下,国内外虽已有地面监测站、遥感卫星、海上浮标、无人机等相对成熟的台风监测手段和计算模型,但基本都属于被动等待或追踪。“信天翁”的诞生为科学家深入研究台风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提供了关键支撑,为台风路径、强度的精准预测及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助力,其科研价值必将在未来的迭代升级中日益显现。
对于科研来说,大风大浪造成的困难既可以“坏事”也可以“成事”,关键要看能不能勇立潮头不惧挑战、屡败屡战直至胜出。这支由海洋学、计算机、电子、机械等专业师生组成的10人团队,从船体模具打造到内部零件设计,精益求精反复打磨,经历海量海试终于练就了不再散架的坚固船体,使长时间海上航行、应对复杂风向风力、高效利用风能成为“信天翁”的三大核心能力。
可见,没有搏风斗浪的一流科研团队,风浪中只会有高尔基笔下“呻吟的海鸥、海鸭”“蠢笨而胆怯的企鹅”,而断然飞不出“高傲的海燕”。在舟山,御风而行的“信天翁”并不孤单。高新区正积极打造低空产业集群,带动集聚产业链创新链优质企业,牧星无人机制造、翼舟云海通导监气一体化设备研发制造、华翊eVTOL涡电发动机等首批项目、企业已入驻未来产业先导基地,浙江埃维恩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已投入试生产,相关产品还引起了印尼等国外客户的兴趣。在低空经济群雄逐鹿的当下,舟山制造的无人机之所以能一“飞”惊人,同样是人才集聚、风浪考验的结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立足海岛实际,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风浪中必将飞出更多的“信天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