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篮球的清醒与倔强

海客谈|薛卿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第 02 版 )

我市已组建“浙BA”舟山市联队并启动集训,由原市少体校教练陈义东挂帅,带领联队征战第二阶段城市争霸赛。从定海、岱山、嵊泗三地好中选优的球员,正于市少体校开展每晚两个半小时的高强度集训。这份挥汗如雨的坚持,恰是海岛体育精神的生动注脚:作为全省人口最少、地域最分散的城市,舟山篮球深知“小”的现实,却从未放弃“强”的追求。

正视“小”的局限,方能找准发力方向。舟山篮球的清醒,首先体现在对自身家底的精准把握。普陀队五战全胜晋级的战绩背后,是对阵定海两战均1分险胜的惊险,这既显示本土竞技水平相当,也暴露整体实力的局限。上世纪70年代“定海几乎每校都有篮球队”的盛况,如今缩水为“四五支队伍勉强支撑”,人才断层的问题从未如此突出。深耕篮球37年的陈义东说:“拼身体条件,我们难敌省内其他地方的球员。”我们不能回避这些短板,需在团队凝聚力等方面进行优化。

以“不服输”为劲,方能将劣势化为优势。集训场上,15至16人的稳定出勤,少体校主馆与备用球馆的双重保障,展现着海岛人特有的执行力;球员董杰那句“人生是个轮回,好久不见,我的学生时代”的感慨,道出了体教融合的深厚积淀;陈义东培养的邓力、陆文博等优秀球员,如今师徒重建默契,大幅降低团队磨合成本。这种“熟人社会”的凝聚力,恰是舟山对抗地理分散性的独特优势。而普陀区通过承办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培育出专业赛事运营团队,更将“办赛能力”转化为本土篮球的“软实力”。

让这份“清醒”与“倔强”持续生长,需要制度托举。破解人才困局是当务之急,不妨恢复“每校一队”计划,将少体校“一天三练”的专业模式融入校园日常,再以“体教联盟”打通升学通道,让家长看到“打球也能有出路”。放大赛事效应同样关键,普陀区决赛现场展销茅桃、莲蓬等农产品,让六横大黄鱼借篮球出圈的实践,证明“赛事+文旅”能让篮球成为海岛经济的新支点。更重要的是涵养全民篮球生态,从企业赞助球衣到社区球场免费开放,让篮球成为凝聚海岛人心的精神纽带。

海岛或许不大,但篮球梦想不小。当训练馆的灯光照亮球员的汗水,当赛场的欢呼联结起岛城的街巷,舟山篮球所展现的体育精神不仅是一场比赛的征程,更是一座城市对体育精神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