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好的制度消弭因病致贫现象
海客谈|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第 02 版 )
六横一名28岁女子身患恶性肿瘤,向社会发出“还未报答苦命的妈妈,我想活下去”的求助之声。一股股暖流迅速涌来,截至发稿共收到爱心捐款9万余元,捐款还在继续(据《舟山晚报》8月1日报道)……与此同时,一个9岁的孩子又在病床上伸出求援之手,做梦都想回学校上课,但身患白血病的他正与病魔搏斗,目前还需治疗费50万元,急盼好心人救助(据《舟山晚报》7月31日报道)。每一次求助都牵动人心,而人们在感动于如潮爱心的同时,也难免为那些不幸的家庭感到担忧。能否用好的制度消弭因病致贫现象,这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不容忽视的小概率之痛
舟山人常用说反话来自嘲,比如把得了“坏毛病”说成是“中奖”,其中也有“小概率”的意思。不幸身患恶性肿瘤之类的“坏毛病”确实属于小概率,但一旦降临到具体的一个人、一个家庭头上,往往是大灾难:不仅生命受到威胁,还常常落个“人财两空”。那些获得爱心捐助的家庭虽然是幸运的,但同样难免陷入因病致贫的困境。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目标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从舟山情况看,经济持续增长,城乡融合发展,并不存在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但少数困难群众依然生计困顿,尤其是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既有当下之困又有长远之忧,无疑是全社会的痛点。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大家理应对小概率之痛感同身受。
但凡媒体报道有困难家庭急需救命钱,大家往往就会立即响应、慷慨解囊,患恶性肿瘤的六横女子3天获9万余元捐款,再次证明了爱心的力量。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推己及人的同情心。不难推测,一旦不幸“中奖”,很多普通家庭同样会“撑不住经济压力”。
这也说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进行不懈努力,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眼下,老百姓的日子虽然越过越好,但很多家庭依然经不起一场大病的折腾,这种小概率之痛还导致了更多家庭有钱不敢花。毫无疑问,要想消弭因病致贫现象,除了爱心“止痛”更需制度保障。
让医保与慈善更好地双向奔赴
医保水平一直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即便如此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突出表现在面对重症的保障乏力。令人欣慰的是,在医保力不从心之时,社会慈善起到了应有的补充作用,每当困难群众急需救命钱之时,来自民间的爱心总能一呼百应,将生命至上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有望让医保与慈善更好地双向奔赴。
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针对因病致贫现象,一方面有赖于增加财政投入,持续提升全民医保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在既有条件下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更好地实现病有所医。应在补短板上不断加力,通过倾斜性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身份之间的医保待遇差别。同时,合理提高重症医疗报销比例,使重病患者尽可能避免因病致贫。
鉴于提升全民医保水平是个长期性过程,理应更好地发挥慈善救助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消弭因病致贫现象,同样要充分彰显公益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以改革精神促进善款的公平、高效分配。
舟山是一座爱心城市,素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医保乏力之际,爱心赋能之时。有必要因势利导完善慈善制度,增强善款分配的科学性,以制度理性引导社会爱心更加有序释放,让经济困难的重病患者得到公平合理的援助。以好的制度促进医保与慈善更好地双向奔赴,因病致贫现象就有望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发挥大病保险的兜底作用
化解重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风险,无疑是消弭因病致贫现象的关键。对此,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个人参与应共同努力,通过完善不同层次的大病保险制度,为医疗保障起到兜底作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国家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提供的补充性保障制度,对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分段“二次报销”,个人无须额外缴费就可减轻大病负担。除此之外,还须丰富重大疾病商业保险产品供给,引导人们投资健康保障、规避大病风险。
高额医疗费常会压垮一个普通家庭,而同样造成不菲经济损失的交通事故,却鲜见需要为此发起爱心捐款,区别就在于前者往往处于“裸奔”,而后者有健全的保险制度支撑。人有旦夕祸福,而越是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也越是昂贵,唯有居安思危才能有效避免“人财两空”。在医疗福利还难以实现尽善尽美的现阶段,优化保险制度、丰富保险供给,无疑是必要的补充。
鼓励人们为小概率的“坏毛病”投保,“万一”发生时可以自保,无病无灾时可以助人,这就与慈善捐助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好的制度总是有利于百姓、有利于社会的。关键是要既抓好顶层设计、又推进有效落实,确保制度善意充分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兜住民生底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脱贫的兜底必须是固若金汤的”。当下,高质量发展正在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面对重大疾病这一小概率风险,理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用好的制度消弭因病致贫现象,让共同富裕的动力更足、底气更足、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