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牢创新舟山建设的“牛鼻子”

——二论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6日 第 01 版 )

  □本报评论员

  刚刚召开的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以创新舟山实绩实效激发强劲动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就。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方能事半功倍。创新舟山建设,要找准着力处、牵住“牛鼻子”,瞄准关键、精准发力,真正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聚焦聚力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渗透、彼此成就的有机整体,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正是实现“1+1+1>3”的“路”和“桥”。要根据舟山实际,聚焦船舶修造、绿色石化、“一条鱼”等重点产业,针对性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引育、技术攻关,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让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服务产业、服务经济。要进一步创新优化人才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打造真正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让企业拥有更多“话语权”,进一步夯实创新舟山建设的人才支撑。

  九大产业是支撑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八大发展平台是项目产业的承载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做好“两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更要将落脚点放在九大产业、八大平台上,放在舟山海洋经济发展上。要围绕重点产业,坚持问题导向,整合梳理出行业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的作用,为企业解好个性难题、为行业解决共性问题、为发展解锁技术壁垒,真正让“两新”深度融合的实绩实效转化为舟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面对传统行业、支柱产业,要全面分析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让产业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面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立足舟山海、港、岛、产业链等资源禀赋优势,抢抓科技革命下的战略机遇,实实在在谋深谋好真正契合的产业项目。比如,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打破海岛交通限制,同时带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有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等舟山特色应用场景;吃干榨尽“一条鱼”,积极发展海洋保健品、创新药物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谁就能掌握发展先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舟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科技创新强产业、促发展。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新征程上勇攀科技高峰,加力打造更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港,真正让“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