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不可无

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4日 第 04 版 )

  点滴录|小小

  在新城祥生御江湾小区,流浪猫“小迷糊”突遭虐杀,经常喂养它的业主们伤心之余愤然报警。可是,监控却不巧坏了,这起惨案只能成为悬案。赶到现场的警察无奈地说,即便有监控拍到,也很难追责立案,因为虐待动物尚未入刑(据《舟山晚报》7月15日报道)。这事儿,真让人堵心。

  其实,就算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也只不过是一种事后惩戒,惨死的“小迷糊”终究是救不回了。前几天,定海檀东颐景园小区54棵绿化树被物业“剃了光头”,只剩下突兀矗立的树干,同样引起了业主的愤慨(据《舟山晚报》7月12日报道)。“暴力”修剪绿化树倒是有相关法律法规管着,执法部门也当即启动了执法程序,但被砍掉的枝叶照例是接不回去的。

  善待动物、保护树木,当然需要仰仗法治之力,但与此同时更应呼唤敬畏之心的回归。即便是法盲也明白,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生命。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应是人之本能。事实上,有很多人并不喜欢流浪猫,却极少有人下得了杀手。一家物业企业会对众多绿化树“施暴”,这种集体冷漠令人担忧。

  虐杀流浪猫、毁坏绿化树现象之所以会引起众怒,是因为善良的人们难以承受冷酷、残忍的心理体验,更难以接受由此暴露出来的暴戾之气。这种共情,是人性之善的本能流露,其中饱含着对弱者的怜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态的尊重。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如此设问:“对需要怜悯的动物无限残忍,对同类还会怀有道德慈悲吗?”敬畏之心不可无,否则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遭殃的就不会仅是小动物和绿化树。面对现实,还得通过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持续不懈地涵养敬畏之心。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

  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