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校园体育设施开放“昙花一现”
阿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7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阿蒲
今年暑期,普陀区部分中小学校主动敞开校门,市民凭身份证即可入校锻炼。盘活闲置资源,缓解“健身难”,这既是便民惠民的暖心之举,也是对公共资源服务民生的积极践行。
然而,过往经验却常令人扼腕。去年暑期,宁波一些承诺开放场地的中小学校或“闭门谢客”,或“半开半闭”,惠民政策几近沦为纸上谈兵。症结何在?一声令下敞开大门易,而开放后持续的管理、维护与风险防控,才是“惠民之门”能否长开的关键。
开放校园,管理链条骤然拉长,三重隐忧尤为突出。首先,人力与管理成本陡增。人流涌入,保安职责倍增——疏导、维序、巡查、纠纷处理。若无增员与合理补贴激励,仅靠原有力量,人员负荷过重、积极性受挫,管理效果必然打折。其次设施损耗与维护压力剧增。高频使用加速跑道、器材老化。清洁、保养、维修、更新,需持续投入。若无专项资金,仅靠学校有限经费“硬扛”,设施状况必然“江河日下”,安全与体验双输。而安全风险与责任界定模糊,则是校方最大的顾虑。锻炼者校内受伤(运动损伤、摔倒等),责任谁担?学校是否负责任?法规语焉不详带来巨大压力与担忧,是许多学校“明开实关”的心结。此“隐疾”不除,开放极易沦为“昙花一现”,甚至因一次意外而彻底关停。
要让“惠民之门”开得长久敞亮,绝不可仅凭一纸命令或学校热情,必须构建系统性、长效化的保障机制。当务之急,政府需设立专项补贴,明确覆盖安保增员、设施维护、购买公众责任险等核心成本,为开放托底。对于游泳馆等高成本室内场馆,可在政策允许下探索低收费模式,缓解运营压力。其次,可推动学校与社区、体育协会协作,利用预约平台科学分流,辅以清晰的安全规范。同时,为入校锻炼者购买团体意外险,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并通过完善法规厘清各方权责,方能有效化解校方后顾之忧。
让校园跃动的身影,不再是暑期的限定风景,而真正化为城市不息的健康脉搏。这考验治理智慧,更关乎惠民政策能否落地生根、长久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