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变废为宝”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0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李海州

  在岱山县衢山镇桂花村,一片闲置10年的400余亩滩涂盐田,经台州投资商引入沙蚕养殖项目后,变为现代化养殖场。3000多个养殖池年产沙蚕超100吨,产品远销海外,为村集体年增收18万元,解决30余名村民就业。这一“变废为宝”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注脚。当前,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荒山、盐碱地等资源规模庞大。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源”,正是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课题。

  许多乡村闲置资源“醒不过来”,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化机制缺失。村集体缺乏专业运营能力;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不愿进入。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部分地区土地碎片化严重,闲置资源产权模糊,如分散的滩涂、撂荒地难以集中开发,阻碍规模化经营。三是人才与观念制约。乡村缺乏懂市场、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基层干部对闲置资源价值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心态。

  唤醒乡村闲置资源,需要多管齐下做好“变废为宝”文章。

  一要政策赋能,优化资源转化路径。政府需打好政策组合拳,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对集中开发闲置资源的主体给予税收减免、用地指标倾斜。建立“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平台,为乡村提供技术培训与产业规划支持。建立资源台账,对闲置土地的土壤、水质、气候等指标建档,明确适宜产业方向。

  二要市场运作,激活资源开发活力。可探索“固定租金+利润分成”模式,即企业支付固定租金,并按利润比例返给村集体。也可以鼓励社会资本以“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参与开发,明确各方权益分配。同时,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乡村特色产品销路,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三要人才引领,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一方面,要吸引返乡人才与专业团队,给予创业补贴与项目扶持,解决启动资金难题。另一方面,要培育本土人才,组织村民参与养殖技术、管理运营等培训。可在乡村设立“产业导师”岗位,由企业技术骨干或专家驻村指导,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

  衢山的盐田重生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让既有资源焕发新生。未来,需以市场化思维盘活闲置资产,用精准政策破除制度壁垒,让更多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沙蚕故事”。唯有如此,“变废为宝”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常态,为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